试论姜贵对申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扬弃与坚守学(2)
2015-01-01 01:40
导读:公平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然而,所谓的士毕竟只
公平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然而,所谓的士毕竟只是一种“理想型”的知识分子,在封建皇权的高压统治下,数千年来能真正以身作则或发扬光大者寥寥无几。尤其是明清以来,极权政治几乎完全窒息了知识分子自由思想的活力,使之成为比普通百姓更服帖的顺民。鲁迅先生曾塑造出迁腐可怜的孔乙己形象,激切悲愤地批判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精神的摧残。姜贵的笔触却更为含蓄蕴藉,《曲巷幽幽))中他用讽刺手法勾勒出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假秀才“息三世”:
“这个秀才,他也不真是秀才,他是秀才的孙子。因为物以稀为贵,在人们的口头上,他世袭了。虽是口头世袭,他本人却弄假成真,仿佛他就是真的。五冬六夏,长袍马褂;走起路来,踱着方步;两撇八字胡,道貌岸然,其实他才四十多岁,字也并不识得多少。”
息秀才非常讲究礼教观念,不让家中女眷出门半步,动辄要“乱棍打死”;每天夜爬大枣树窥探隔壁检家(实为娟妓)的动静,冠冕堂皇曰“鉴察人间罪恶”,其实是为满足自己的淫欲;不事生产却偏要装清高、强撑门面……直至房产被人讹占、女儿被人羞辱仍不知觉醒。虽然主人公并非货真价实的秀才,但由此更能见出封建礼教侵人民众心灵之深。对于旧礼教的荒谬可笑、扭曲人性之处,姜贵没有激切直白、声泪俱下地揭露与批判,而是完全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形象种种心口不一、言行举止的错位来自暴其短,莞尔之余令人深思。《曲巷幽幽》依稀可见吴敬梓《儒林外史》的影子,虽然,对于传统文化腐朽陈旧层面的批判乃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但在文学的表达层面上则明显是承袭了晚清讽刺传统的精髓。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姜贵的创作一方面不遗余力地继承了五四先驱者反封建礼教的重任,而另一方面,对所谓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态度又有所保留。经过那个狂飘突进的年代,姜贵对于一个典范失序的社会有了更为切身的体验,他以略带夸张的讽刺之笔,细细烘托那一场道德失序的恶的嘉年华场面,为的是达到他“纪恶为戒”的写作主旨。《旋风》描写大家族方家生活腐朽糜烂:方家大少爷浪荡无行,三妻四妾尚不满足,宁愿倾家荡产也要娶一个品格低劣的妓女;方老太太则是抽鸦片、养小生,更以折磨老姨太太西门氏为生活乐趣,因为她在老爷生前让自己倍受冷落。小说其他的主要角色不是军阀,就是土匪,或者是妓女等等,人性中的色欲、淫欲、贪欲、报复欲……无限膨胀,汇集为一个道德秩序极度混乱的人间地狱。《重阳》更是借柳少樵这个集人性恶之大成的角色,反思种种激进潮流中隐藏的负面作用:柳少樵不喜欢父亲为他挑选的品貌端淑的妻子,却在洞房之夜将其强暴后抛弃,美其名曰反抗包办婚姻;他又打着破除贞操观念的名义奸污了下级洪桐叶的妹妹洪金玲,甚至连洪的妈妈也不放过;对于洪桐叶更是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无所不用其极……他为种种反伦常、反伦理道德的变态行为加上一顶顶“反叛传统”的冠冕堂皇的帽子,其实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姜贵用细致的笔触描摹着这个欲望放纵的世界,却没有丝毫个性解放后的欢跃,其冷嘲热讽的行文倒是透露出作者对伦理失范的社会混乱状况的批判与忧思。
由此,对于时人盲目迷信的西方思潮,姜贵亦同样秉持了一种谨慎审视的反思态度。虽然,五四以后此起彼伏的思想潮流早已是尘埃落定,但他坚信这种“后知后觉”文化反思的必要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我的目的只在重现那一时代那一种特异的气氛,给人重新感受,重新体会,用以‘纪恶为戒’而已。 或有人以为这个想法有近冬烘,而且为时已晚,我却并不那样悲观。胡适之先生一再提及的‘功不唐 捐’,我相信那句话。”
长篇小说《旋风》即是出于这种深思远虑而产生的杰作。小说塑造了一个读书人“方祥千”的形象。方祥千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非常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为了改革社会而学习、宣传共产主义学说,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甚至不惜变卖家产支持革命。然而,他所有行为的动力与其说来自于那些还不甚了解的共产主义思想,不如说根源于他潜意识中儒家文化的乌托邦理想。试看他如何跟自己的侄子解释共产主义社会:
“俄国经过十月革命以后,社会革命成功了。大家做工,大家种田,大家吃饭,大家一律平等,大家都 有自由。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国家设有育儿院,孩子养下来,往育儿院一送,你就不用管了,一点
也不牵累你!病了,国家设有医院,免费替你医治。老了,国家有养老院给你养老送终。总之,人家俄国是成功了。”“这就是孔夫子所理想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方祥千的革命理想并不是脚踏实地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解决问题,他积极借鉴外来学说却又不求甚解,只管按照自身的文化心理和主观意愿片面地阐释外来文化思潮,用献身理想的激情掩盖严峻的现实何题。虽然,受国民党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姜贵将方祥千革命理想的失败归结为“共产党的兴风作浪”,但是,其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姜贵并未完全局限于政治意识形态的阴影,他从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意识到:方祥千正是近代中国社会转折时期某些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对中国的现实境况深恶痛疾,试图完全抛弃传统的一切,移植西方文化来挽救中国亡国灭种的危机。殊不知,粗暴地拒绝传统、否定传统并不能回避传统的阴影,他们对外来文化的主观选择仍然潜在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盲目迷信于外来文化思潮的魔力无济于事,对其吸收借鉴最终仍需建立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根基上,否则只会弄巧成拙。文化传统的变迁原是一个缓慢渗透的过程,狂飘突进式的思潮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也许能在短时间之内达到摧枯拉朽的目的,但真正将外来的文明吸收化用、以便能有所裨益于本国文化传统的更新则仍需要长期的理性与耐性:理性地认识本土传统文化根源上的利弊,同时系统了解外来文明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耐心地做一番文化嫁接工程。
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姜贵能够跳出封建礼教的束缚,但他又无法完全认同极端激进的社会失范状态。姜贵幼时读的是旧制中小学,每天下午三时放学后,没有功课需要带回家去赶做,善意的老师即给他们上两个小时的课外之课,选读《昭明文选》、《古文观止》、《论语》、《古诗源》、《全唐诗》等等。山东本来就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再经过着意的培养熏陶,姜贵思想观念中传统文化的影响更为根深蒂固。他一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一面又希冀发掘其有价值的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础。姜贵发掘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伦理道德层面的操守。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他的小说坚守着传统儒家文化“忠”、“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