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燕脂”本是匈奴聚居地祁连山一带的一种叫做“红蓝”的草,当地妇女取其汁以作红妆,其效果远远胜过中国原有的化妆品苏方木与“重绛”。明乎此,对理解想象瑰奇的李贺诗句“塞上燕脂凝夜紫”很有帮助。
关键词:燕脂;红蓝;匈奴歌;李贺诗
李贺诗难解,不仅在其“云烟绵联”之态、“水之迢迢”之情、“春之盎然”之“和”、“秋之明洁”之“格”、“瓦棺篆鼎”之“古”、“时花美女”之“色”,更在其幽隐的句法章法与“荒国陊殿,梗莽邱垄”之“怨恨悲愁”、“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之“虚荒诞幻”境界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难解作品之一。其中“甲光向日金鳞开”从王安石以后就有“向月”与“向日”之争 ,自不必说;其“塞上燕脂凝夜紫”难解之处尤多。
首先是“塞上”二字,金刻本作“塞土”,宋刘须溪的评本、清吴正子的注本均袭其误;不管是“塞上”还是“塞土”,旧注者均引《古今注》注云:“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似乎是将整句笼而统之地解出了。清王琦抛开了这一旧说,解为“当作暮色解乃是,犹王勃所谓‘烟色凝而暮山紫’也。”①[P44]也同样回避了“燕脂”的解释。今检历代注家,只有清代方扶南批注之云:“燕脂谓燕脂山所产之草。而黑云映日,有此怪光紫气。”①[P297]已接近诗意,惜其未作深究。我们以为欲透彻解析此句,“燕脂”一词是不能放过的。
唐张泌《妆楼记》说:“燕支染粉为妇人色,故匈奴名妻阏氏,言可爱如燕支也。匈奴有燕支山,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阏氏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名妻阏氏”作何解?《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云:“阏氏,匈奴皇后号也。阏,于连切;氏音支。”刘攽注云:“匈奴单于号其妻为阏氏,尔颜便以皇后解之,太俚俗也。” 又嫌颜氏所注“太俚俗”,看来也不是没有道理。《史记》张守节《正义》云:“焉支山,焉,音烟。《括地志》云:焉支山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县东南五十里。”《史记.索隐》引习凿齿《与燕王书》云:“焉支山下有红蓝,足下先知否?北方人探取其花染绯黄,捋取其上英鲜者作烟肢,妇人采将用为颜色。吾少时再三过见烟肢,今日始始视红蓝,后当为足下致其种。匈奴名妻作阏氏,言其可爱如烟肢也。想足下先亦不作此读《汉书》也?” 上引资料说明:甘州的焉支山以盛产制造胭脂的原料而得名;胭脂的原料是一种名叫“红蓝”的野花;“阏氏”当作妇人解,音烟支,犹古语以“金粉”为南朝妇女,以“胭脂”为北地妇女的代名词。其中尤可注意的是“胭脂”二字在读音相同的前提下,有多种写法——“胭”有燕、焉、阏、烟等,“脂”有支、肢、氏等。而这种“红蓝”是什么呢?《尔雅翼》引习凿齿《与谢侍中书》:“此[山]有红蓝,北人采取其花作烟支,妇人妆时作颊色用。如豆许,按令遍颊,殊觉鲜明。匈奴名妻‘阏氏’,言可爱如烟支也。故匈奴有烟支山。”“红蓝”这种花,据《尔雅翼》的解释:“今中国谓‘红蓝’,或只谓之‘红花’。大抵三月初种花,出时,日日乘凉摘取之,每顷一日须百人摘。五月种晚花,七月中摘,深色鲜明,耐久不黦,胜于春种者。花生时,但作黄色葺葺然,故又一名‘黄蓝’。杵碓水淘,绞取黄汁,更捣以清酸粟浆淘之,绞如初,即收取染红,然后更捣而暴之,以染红色,极鲜明。按崔豹言,则汉虽有红蓝,然不可以为烟支,其染亦未盛。今则盛种而多染,谓之‘真红’,赛苏方木所染。崔豹《古今注》曰:今人以重绛为烟支,非燕支花所染也。燕支花自为红蓝耳。旧说赤白之间为红,即今所谓‘红蓝’也。其谓之旧红者,即汉重绛,颜色黯暗,相去远矣。又为妇人妆色,以绵染之,圆径三寸许,号‘绵燕支’。又小薄为花片,名‘金花烟支’,特宜妆色。盖种一顷者,岁收绢三百匹,此千亩卮茜之类。”⑥[《尔雅翼》卷三]从其性质和功用可知:“红蓝”又名“红花”,其七月摘者色更鲜明耐久;红蓝初时为黄色,又名“黄蓝”;“红蓝花”汁,绞取之,可为极佳红色染料,叫“真红”,胜过中国原有的苏方木与“重绛”;此花又可制为燕支,种色有二:“绵燕支”——拿绵絮蘸红蓝花汁,卷成圆条。一种是“金花烟燕支”,是一种薄片;“红蓝”收利甚大。西晋人崔豹《古今注》:“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谓为‘燕支粉’。今人以重绛为燕支,非燕支花所染也,燕支花所染,自为红蓝尔。旧谓赤白之间为红,即今所谓‘红蓝’也。”可知,“红蓝”在晋时传播仍不甚广,以其花制成的燕支特称之“燕支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明白了“燕脂”为何物,也就不难解释李贺诗之用意了:“燕脂”本为匈奴聚居地祁连山一带的一种叫做“红蓝”的草,当地妇女取其汁以作红妆,其效果远远胜过中国原有的化妆品苏方木与“重绛”。难怪汉兵夺得祁连山,匈奴作歌悲叹“失我閼氏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李贺之想象再奇诡,当也离此“匈奴歌”不远:大军所至,这塞上的燕脂(草)也为之失色。上文已言此草有三月初种者,有“五月种晚花,七月中摘”者,而李诗前句“角声满天秋色里”交代时在秋天,此时的燕脂草想必早已枯萎成紫色了吧;而“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的凝重气氛更是加重了其紫的程度。
参考文献:
①杜牧《李长吉歌诗叙》,《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第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②宋王得臣撰《麈史》卷二《诗话》云:“庆历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之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其余不尽记也。然长吉才力奔放,不惊众絶俗不下笔,有《雁门太守》诗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王安石曰:‘是儿言不相副也,方黑云护此,安得向日之甲光乎?’”
③元陶宗仪撰《说郛》卷七七下引《妆楼记》。
④《汉书》第3749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⑥《史记》第2889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①王琦等《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②王得臣.《麈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③陶宗仪.《说郛》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④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⑤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