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字:《京华烟云》 商品化包装 影视作品改编
论文摘要: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巨著Moment in Peking的翻译版本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流变,其中,张振玉译的《京华烟云》成为最具生命力的译本,也是广大读者追捧的对象。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该译本的商品化包装和影视作品的改编对文学作品的市场推动作用。
林语堂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曾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一部旨在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小说Moment in Peking可以说是林语堂先生的英文代表作,该小说也曾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由于该作享有“现代版《红楼梦》”的美誉,大量的关于中国传统习俗的内容,如婚嫁、丧葬、中医、宗教、诗歌及对联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字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从20世纪40年代起,国内外数位翻译家曾将该作译为中文,而其中台湾翻译家张振玉于1961年完成的《京华烟云》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一部文学翻译作品。从最早的台湾德华出版社到大陆的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再到现在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该版本在不断地再版和出版商的包装中得以实现其巨大的商业价值,也成为大部分读者心目中的首选版本。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该版本的特色及其胜过其他版本的传播因素。
一、 文学作品的商品化包装。
第一,由陕西师范大学于2008年出版的译本在封面设计上两个特别之处。首先,封面上增加了更多的文字信息,如“文学大师林语堂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享现代版《红楼梦》之美誉”、“四度获诺贝尔文学提名之殊荣”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补充文字信息在封面上的确增加了该译本的可看性。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如上评论都是针对林语堂的原著而非译作,尤其是四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是林语堂本人,并不是翻译者张振玉。那么对于这样的信息出现在一部译作的封面,出版商的用意非常明显,他们希望借用原著的盛名和原作者的巨大影响力来提高其在读者中的认知度并推动译作的传播。此外,该译本在封面上只出现了“林语堂著”的字样,并没有译者的名字。译者张振玉的名字被安排在了书的内页,所以读者很难一下子从封面上辨认出这本书是原著还是译作。由于众所周知,林语堂先生是一位双语作家,很多读者由于没有发现译者的名字,以致读完译作仍误以为这是一部中文小说。显然这样的策略极大地推动了该作品的关注度。至少这样的包装设计会留给读者一个印象,即该译本是原著的官方译本或为林语堂先生所推崇的译本。正是由于出版商的精心设计和包装使得《京华烟云》获得了优于其它译本的传播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