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徐志摩 康桥 轻轻 悄悄
论文摘要: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故乡,《再别康桥》是对精神故乡重访后的寄语。“轻轻的”,“悄悄的”,来康桥,离康桥,诗人的这种反复吟诵,使诗作首尾呼应,圆熟精致。但这“轻”来“悄”去之间,其实就是诗人情感思想隐喻性表现。“轻轻”,“悄悄”,走来走去,不只是诗人外部行为动作,更主要指内部感受——精神、灵魂和感情,从而展示20世纪20时年代,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追求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殊心态。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它写于1928年11月徐志摩再次游历欧洲的归途中。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徐志摩曾在此留学。
诗的起笔轻快自然,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三个“轻轻的’,看似重复,然而正是在这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中,表露出难以割舍依恋不尽的细腻。这是某种近乎圣洁的心情,不是在告别地理上的康桥,而是在告别他理想中的那一方净土。三个“轻轻的”巧妙运用,还渲染出日暮黄昏之时的康桥宁静的氛围,颇有几分“近乡情怯”的味道。诗的结尾,诗人只将第一节的诗句稍稍变动几个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的”重复使用,使其既与第一小节遥相呼应,形成诗歌旋律的整体美感,也写出了环境的寂静与优美,诗人依依惜别之中的惆怅与潇洒,造成一种灵动的艺术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轻轻的”,来康桥,“轻轻的”离开康桥,诗人反复地吟诵着,这种反复吟诵使诗作首尾呼应,形式成熟精致。但这“轻来“轻去”之间其实就是诗人情感思想隐喻性表现。“轻轻的来,轻轻的走”,“悄悄的走,悄悄的来”,不只是诗人外部行为动作,更主要指内部感受——精神、灵魂和感情。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一,精神家园的回归。康桥,是徐志摩深深依恋的精神故乡,在徐志摩的诗文中是一个包含了丰富而独特意蕴的心理情结意象。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0年徐志摩违背父亲让他做个银行家的人生设计,离开美国到英国留学,寻找他自己的人生梦想。他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课听课,在康桥渡过了他“深深迷恋”的岁月。
他笃信自然,是一个地道的自然崇拜者,他信服性灵是所有事物的,康桥是有灵性的。他说:“我要的是筋骨里进出来的,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他的性灵之舟,思想之桨始终没划出“康桥”下的那条河流,康桥永远是他的精神家园。他爱康桥,是爱在心灵深处的,其内在的炽热并未外狂。康桥让他远离了喧嚣,康桥让他尽享了大自然的温暖和奥秘。
离开康桥六年后,他再次欧游,怎能遏制不住去康桥“寻梦”呢?但是,当徐志摩再次置身康桥的天光水色之时,却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了。他已由一位当年青春怒放、激情洋溢的年轻学子变成了一个颇有建树但又满身伤痕的诗人。“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潜化了我的气质。”“我决意去外国时是我最难受的表示。”
然而时过境迁,此时的诗人已经经历了“康桥理想”破灭的现实,他那彩虹般的梦已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他的理想萎成灰,碎成断片,烂成泥;他以极大勇气与魄力建立起来的与陆小曼的两人世界已显露出深重的危机:爱之舟既已驶出河岔,又该向何方扬帆。与康桥再次相会带来的却是夙愿未酬后的满腔愁绪,万端感慨。诗人伤痕累累的来到康桥寻求藉慰,很是惆怅,但在诗人眼中,在康桥,美丽的自然是一片富有灵性的生命体,它净化了一切世俗的欲望和灵魂的躁动,这是他的精神家园,诗人是无限虔敬的,所以他“轻轻的来了”。康桥即在眼前,可诗人的心却不免担心,“近乡情怯”让诗人只有“轻轻的来了”。虽有所顾虑,但再会康桥却是诗人冷静思考后的决定,所以此时的“轻轻的来”又是轻松、洒脱、对前途充满希望的。在康桥世界里,诗人想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就连那夏虫也为多情而忘情的诗人沉默,诗人与康桥世界达到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和谐,诗人即便是来也要“轻轻地来”,走也要“轻轻地走”,面对康桥世界,诗人欲说还休,欲走还留,对康桥的神往眷恋之情绵绵无尽,因此,可以说一首《再别康桥》就是一首诗人写给自己精神家园的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