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刘小枫 救赎 身体 灵魂
论文摘要:刘小枫的西方现代基督教神学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曾激起强烈反响,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在转型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危机与现实问题,救赎意识便在此时成为一种精神渴求引起了九十年代文学的注意。本文就刘小枫作品中出现的救赎意识进行了分析。
刘小枫说过:“我从美学、心理学、哲学转向神学,首先是出于个人信念,随之是学术之意向。”[1]他认为神学不仅是最美、最艰深的知识学,更是与每一个体的实存本身的问题贴和最紧的知识学,是关于人之成人的知识学。按照西方现代新教神学的观点,宗教信仰纯粹是个人的事。所以我们对刘小枫本人的价值取向毋须深究,在这里,我试图关注的是他的作品中出现的救赎意识。
一、关于“救赎”的界说
“救赎”是一个宗教术语。按照基督神学的基本理解,如果宗教是指负有罪性的人的悔改活动,那么“救赎”则是指这个活动的过程。据《旧约全书》记载,那时常常会将土地和奴隶转让、抵押后又重新赎回,在这种情况下,赎回实际上就是付出一些代价把它们(或他们)从奴役状态下解救出来,这也是“救赎”最初所表现的一种商业意义。可正是这个词,在以后的《新约全书》里却被人们用来说明上帝对他的子民所采取的第一个施恩行动:由于某种原因,人们走上了歧途,离开了上帝,离开了故土,流落异邦,受人奴役,于是上帝把他们从奴役中解救出来,使他们重新返回到自己的土地上。今天,人的转让或受奴役主要是在灵性上的,是人类本身的罪恶在奴役人,使人远离了上帝,背叛了上帝,人理应受到惩罚。就在人类处于一筹莫展、毫无希望的困境中时,上帝让耶稣基督来到了人类中间,让他替人类背负罪恶,成为被诅咒的对象。当基督主动献出自己的生命流血死去后,他便完成了拯救人类的任务,为人类争得了永久的救赎,并得到了群神永远的歌唱。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基督教强调世界是一个“涕泣之谷”,是一个罪恶的充满苦难的世界,人类因分割而冲突,因冲突而防备,因防备而疏离,因疏离而至孤独,超越人类的不幸处境需要上帝的神恩,需要救赎之爱的拯救,以爱去分担所有不幸者所遭受的苦难和凌辱。拯救深渊与拯救的主题乃是西方文化中涉及伦理——宗教价值的恒常主题,在犹太基督教文化精神传统看来,人既能堕落也能得到拯救。
由“救赎”的渊源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堕落,并且早就懂得,在他们的灵性长期被深深的黑暗所包围时,需要一个带路人,把他们从怀疑困惑的黑暗中拉出来,带着他们一道进入光明和肯定的地方。这就是救赎深刻的意义,它的目的是实现正确而又适当的事情。
二、为什么要救赎
九十年代的社会转型使当代中国进入了一个特征渐趋明显、形态渐趋完善的发展阶段。逐渐成熟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而又丰裕多样化的商品生产,旺盛的消费需求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准,政治与文化的多元化,都展现了社会在发展进程中的积极风貌。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也因激烈的转型而一直处在不断的变革中。特别是随着一切文化行为和文化经验在几乎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推入商品的洪流,大量曾经受到约束和压抑的人的各种欲望被最大限度的释放了出来,它们在成为经济发展动力和源泉的同时,也为国民在物化的世界里沉溺于物欲提供了宽阔场地。作为本体生命的正常基本需求,物欲的满足毋庸置疑是应当被肯定的生理需要,但它必须以服从正确恰当的理性调配为前提。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期间,一切不稳定的因素导致了价值颠倒,理性消亡。正是由于暂时的理性缺失,物欲变得狂妄自大,开始疯狂的腐蚀着社会的肌体。面对物欲泛滥而导致的精神上的自我迷失、对人生叩问和理想追寻等精神价值取向都处于悬置状态、人的主体性被自我物化后消融在日常的生活流中成为时代精神危机产物的现实,通过理性营造的高雅、文明精神开始溃败,丰盈的主体和高贵的精神逐渐萎缩。
内容来自www.nse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