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

2015-04-30 02:52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毕业
毕业

中国古代诗词教学中长期流行的思想-艺术、内容-形式两分法,造成1种僵化模式。如何求得古诗词教学的突破?

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注意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的目标表述,有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 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 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 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下面,就古诗词的教学提出1些不同于以往分析套路的切入点,希望对课改的此种导向有1些实践层面的启发。

1、意象与意境

诗 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1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因此,从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诗词是1种较切近诗 词艺术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在西方,还产生了1种专门的批评方法——意象批评。这里,我们不想1般地介绍有关意象的种种理论观点,而是结合具体诗词作 品,来看意象运用和组合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的1些突出表现。

1.原型意象:以《君子于役》为例

“原 型”1词起于文学人类学,在每1个人的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世代经验的记忆,就是集体无意识形成的“原始心象”。原型常保留在神话、宗教、民间传说中, 它可能是题材、形象、细节、情节或人物等等。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保留着1些有原型意义的意象。人们1般认为《诗经》中的民歌产生于西周初 期至春秋中叶,然而,在文字产生之前,1些民歌可能就已在口头上流传,只是把它们记载下来是在文字出现之后,也就是说,《诗经》中的民歌是上古时代长期积 淀的产物,其所反映的古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

这里重点说1说《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的妙处,是将女子怀人的场景安排在黄昏时分:“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的末句,如译成现代白话,相当于刘半农作的 歌词“叫我如何不想他”。中国人的普遍心理,认为日夕乃当归之时,所以许多文学作品写离别怀思都以黄昏为背景,形成了“暝色起春愁”(唐·皇甫冉《归渡洛 水》)的固定意象。汉代司马相如所作的《长门赋》写有云:“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晋代潘岳《寡妇赋》中也有与之相仿佛的情境:“时暧暧而向昏 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

正是由于此种情形的存在,清人许瑶光《雪门诗钞》卷1《再读〈诗经〉4102首》诗谈读后感想云:

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说明唐代诗词中写闺怨的作品多选择黄昏背景。事实上,围绕着“日夕当归”这1原型意象,后世形成了1个由相同意象衍生出来的作品链条。白居易《闺妇》诗云: “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开日又西。”此诗被明代评论家胡应麟推为“中唐后第1篇”;韩偓《夕阳》诗也说:“花前洒泪临 寒食,醉里回头又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最有名的是托名李白所作《菩萨蛮》词: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1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词写女子怀人,登楼眺望,就在“暝色入高楼”的黄昏时分。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温庭筠最负盛名的小令《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在这首词中,背景“寒山”改成了水边,登临之处“高楼”改成了“望江楼”,但女子的情思未变,尤其是词中最关键的意象未变,仍是那恼人的黄昏,不过,“暝 色”这1概括的交代,已具体化为“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样1种因情景之间水乳交融而更具神韵的词句了。这里值得1提的,还有元代曲家马致远的散曲名篇《天净 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对这支曲,论者过去多津津乐道于前3句鼎足对,对得如何如何工整;曲中不用虚词,选择有特征性的9种景物并置在1起画出了1幅“秋景图”,但忽略了接下来1 句:“夕阳西下”。这1句的作用不仅是在于它是写景(前3句)与抒情(末句)之间的过渡,更在于它使前3句所并置的景物,被涂上了1层夕阳的色彩,笼罩在 了黄昏这1氛围之中;“夕阳西下”决不只是交代了抒情主人公产生“秋思”的时间,而尤其在于日夕而不得归,故令人“断肠”。正由于这1句,全曲意境才形成 了1个统1的整体。(这1部分参考了钱锺书先生《管锥编》的有关观点)

2.意象叠加:以姜夔《扬州慢》为例

诗词创作的艺术构思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客观物象加以主观化、心灵化的过程,我们1般称之为“意象经营”。意象的组合方式,最常见的有并置、跳跃、相交、叠加 等,下面,我们不妨选择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下1番细读的功夫,通过分析意象叠加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可能会对这首词的艺术价值刮目相看。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10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2104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词前小序说“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于是有人据此得出结论说,这首词是运用了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以扬州过去的繁 华来反衬今日的荒凉,从而表达了词人的国破家亡之感。不过我总觉得这样解读此词,对作品表现手法和意蕴的理解还没有真正到位。如果运用意象分析的方法,对 词中出现的意象类型、意象组合的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行1番分析,可能更能把握。

作品中出现的意象几乎都是描绘扬州的,可以分为两类:1类是属于“昔”的,可称为历史意象,1类是属于“今”的,可称为现实意象。历史意象是用来表现追念往 昔扬州风貌和词人感受的,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10里”、“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2104桥”、“桥边红药”等。现实 意象是用来表现词人今日游览扬州的见闻和感受的,如“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波心荡冷月 无声”、“知为谁生”等。这是词人为“感慨今昔”这1写作动机而精心选择的两类意象。

这两类意象之间是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历史意象与现实意象是用什么方式组合起来的呢?是“昔”与“今”对比,用“昔”来反衬“今”?似乎是这样,因为昔日扬 州的繁华与今日扬州的萧条确实在意义表达上构成对比关系,但不仅仅是这样。对比可以理解为是相异或相反的意象在同1个意义层面上的横向并置,如“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殊),而《扬州慢》词意象的组合并非采取这种方式。对比也可以理 解为“感今”与“抚昔”的交织,所谓交织,应该是1忽儿写历史,1忽儿写现实让“昔”与“今”两幅画面作交替的描绘、错综的表现,而《扬州慢》也不尽然。

我认为,这首词中的“昔”与“今”,即历史意象与现实意象,是这样1种关系:对今日扬州现实场景的描绘,几乎无不是以扬州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繁华作为依托,也 就是现实意象的历史指向性非常明显;词人所选择的历史意象,又几乎都是特定人物(晚唐风流诗人杜牧)的特定感受(杜牧流传于世歌咏扬州的名句),这些感受 与词人此时此地游览时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换言之,写“今”时寓有“昔”,写“昔”时寓有“今”,在对扬州今日的荒凉萧条进行描绘的同时,处处又叠印上了 扬州往昔的历史盛况。所以,这首词中的意象组合,是采取了将同1空间(扬州)、不同时间(今与昔)的意象叠加在1起的方式,使历史与现实两幅画面重叠映 现。这就像电影蒙太奇的1种组合方式:把表现过去与表现现在的两个镜头交相叠印,构成特殊的电影语言,用来呈现本来很难言传的跨越时空的人物心理活动。为 什么词人要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这有他的创作心理依据。姜夔写这首词是在22岁, 正当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这是充满幻想、追求、憧憬的年龄段。姜夔在此前随父、姐久居汉阳,这可以说是他第1次离家出游,出于他对扬州盛名的向往。古人有 “腰缠10万贯,骑鹤上扬州”的美谈,对“落魄江 湖载酒行”的风流才子杜牧,他早怀有敬羡之情,常在诗词中用来自比,在他看来,扬州的繁华与杜牧的风流是不可分的。谁知,当他满怀兴奋与期待来到扬州,所 见所闻却无不触目惊心,于是,在他的大脑屏幕上,原来储存的杜牧诗句所展现的繁华景象,与亲眼目睹的现实场景便重叠了起来,正是在这种“今”与“昔”之间 巨大反差的刺激之下,“予怀怆然”,“《黍离》之悲”油然而生。

请看:“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点明扬州是著名旅游胜地,而句意就来源于杜牧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属于历史意象。接下来1句“解鞍少驻初程”是 现实意象,交代自己来到扬州,于是在交代行程这1点上,历史与现实重叠起来了。“春风10里”是历史意象,源于杜牧对扬州繁华的描绘(“春风10里扬州路,卷 上珠帘终不如”),“荠麦青青”是现实意象,词人用“过……尽……”这1句式,把昔与今两幅画面重叠在1起;下面写眼中所见的“废池乔木”,耳中所闻的 “清角吹寒”,这些从各种角度渲染“空城”被金兵洗劫后造成的荒凉的现实意象,都与“春风10里”的往昔繁华构成了重叠关系。

[1]        

    上一篇:阅读教学的灵活与实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