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1切生命现象中,死亡是最能引发形而上思考的。正如《庄子·知北游》中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后起的道教继承了先秦道家对生命苦短的怜悯与关怀,但又不像道家那样在死亡问题上顺其自然转而追求精神的逍遥,而是试图以人力突破死亡的限制,进入肉体与灵魂1起长生不死的境界,并把具有此种超人能力的“人”称为“神仙”。所以道教作为1种宗教,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对生命(尤其是肉体生命)的珍惜、长生的信念及修仙的道术,而最能反映这些独特之处的则是魏晋时期的神仙道教。
葛洪是魏晋神仙道教的代表人物,他的《抱朴子》(内篇)则是为神仙道教建立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从《抱朴子·内篇》 来看,创建神仙道教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是论证神仙的实有,亦即长生的可能性。对于这个信仰方面的问题,葛洪采取了理性的方式进行论证,这也体现了神仙道教作为1种上层(士族)道教的知识型特征。
这些论证主要集中在《论仙》卷中。对于神仙的实有,葛洪先是从正面引用历史典籍的记载:“列仙之人,盈乎竹素”,“鬼神之事,著于竹帛,昭昭如此,不可胜数”(《论仙》,),而“古之真人,宁当虚造空文,以必不可得之事,诳误将来,何所索乎?”(《对俗》)然后又抓住人的感官认识的局限性,反驳神仙虚诞的观点:“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毕见焉。虽禀极聪,而有声者不可尽闻焉……虽有禹益齐谐之智,而所尝识者,未若所不识之众也。”(《论仙》)有许多事物是不能为人的感官所认识的,但这并不等于它们不存在,“目察百步,不能了了,而欲以所见为有,所不见为无,则天下之所无者,亦必多矣。”(同上)何况神仙多隐匿行踪,为凡人所不识,“况彼神仙,何为汲汲使刍狗之伦,知有之何所索乎,而怪于未尝知也。”(同上)此外他还批评凡人囿于偏见、成见而不相信神仙之道:“暗昧滞乎心神,则不信有周孔于在昔矣。况告之以神仙之道乎?”(同上)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葛洪在《至理》卷中也探讨了形神问题:“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根竭枝繁,则青青去木矣。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夫逝者无反期,既朽无生理,达道之士,良所悲矣!”(《至理》)他的目的是为了阐明修仙的要旨在于不可因形伤神,而要全形以安神,神完气足不离于形方能得道成仙。为此必须杜绝人世的纷扰,但这与禁欲主义是不同的,如前所述,道教修炼中的“禁欲”乃是为了满足更大的欲望。
再进1步考察,生命的形神不离可以追溯到生命本体——“道”的本性。葛洪把“玄”当作其理论体系的最高本体,这“玄”其实就是“道”:“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畅玄》)1方面,“玄”派生宇宙万物,也是万物成其为万物的根据,因而无形无相,神秘莫测;另1方面,“玄”又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得之者贵,不待黄钺之威。体之者富,不须难得之货。”(同上)“然先当百日洁斋,乃可候求得之耳,亦不过34日得之,和之守之,则不复去矣。”(《地真》)更有甚者,“道起于1”,而“真1”则获得了人格神的形象:“1有姓字服色,男长9分,女长6分,或在脐下2寸4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1寸为明堂,2寸为洞房,3寸为上丹田也。”(同上)这与其它宗教将自己信仰的最高实体当作顶礼膜拜的对象,当作仅可在精神上与之沟通的东西很不相同。在道教哲学中,“道”作为本体的形上性与作为生命本根的肉身性奇异地结合在1起,而生命作为人(以及万物)从“道”那里获得的最大的“德”,自然也就具有了形与神相即不离的本质。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然而在生命与“道”的关系中潜藏着1个深刻的矛盾:1方面,“我命在我不在天”,否则道教的神仙术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1方面,“凡人之受命得寿,自有本数”(《对俗》),冥冥之中早有决定。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葛洪再次向传统哲学寻找资源:“命之修短,实由所值,受气结胎,各有星宿。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塞难》)但这样1来,又与他所说的“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行恶习事大者,司命夺纪,小过夺算,随所犯轻重,故所夺有多少也”(《对俗》)发生了矛盾,无意志的“天”或是“司命”又如何能赏善罚恶呢?
究其原因,神仙道教为了取得立足之地而向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暗送秋波(“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无疑窒息了自身理论的发展空间。在西方,生命本体的形上性与肉身性的结合开创了现代哲学的新纪元(如叔本华与尼采),而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道教哲学的这1点创新却微弱地湮没在已以成为意识形态的儒家礼法之中。
【参考书目】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汤1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
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姜生:《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4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卢国龙:《道教哲学》,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刘仲宇:《葛玄、葛洪与〈抱朴子内篇〉》,载《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牟钟鉴、胡孚琛、王葆玹主编,齐鲁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