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哲学历史:从“形而上学猜想”中开始

2015-06-05 02:33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哲学历史:从“形而上学猜想”中开始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形而上学”是从哪里来的,即“物理学之后”(注)是从哪里来的?

  “形而上学”是从哪里来的,即“物理学之后”(注)是从哪里来的?始终是“西方哲学”无法给予正面回答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便是批判了“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并因此进入了“后形而上学时代”的现代西方哲学,也是如此。原因很简单,“西方哲学”就建立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存在的基础上,即便人们对它有什么否定与批判,那也只是人们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自我反思”、“自我否定”,涉及不到“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从哪里来的问题。就像我国历史上的历史次农民起义一样,他们“造反”的原因,仅限于封建制度、孔孟之道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他们没有必要去追究封建制度、孔孟之道自身形成的原因。因此,一旦他们的造反取得成功,他们便又重新拿起孔孟之道的东西,维护起他们的封建统治了。

  然而,这个在西方哲学那里寻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在中国哲学面前,却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就是跟在这样一个不知道“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从何而来的西方哲学后面,亦步亦趋地学习、研究“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也是在不知道“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从何而来的前提下,盲目地崇拜“西方哲学”、一味地将“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现在,“西方哲学”已经自己来了一个180º的转弯,“批判”起自己二千余年的历史发展,“批判”起自己过去对“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所有认识,并已经为此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批判”。这也就彻底地击碎了我们过去对于“西方哲学”的盲目信任了:“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并不是如我们过去所想象的那样是所有“真理”的所在,“西方哲学”也不是如我们过去所想象的那样,是将我们引向“真理”的科学。

  而要改变完全跟在西方哲学后面认识、研究“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被动局面,我们就必须改变过去对西方哲学“惟命是从”的传统立场,不是从西方哲学自身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认识与批判出发,去认识、研究“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而是把“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现象”,连同由此它而起的全部西方哲学的历史,一并摆在自己面前进行实证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将迄今为止的全部西方哲学理解为“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生成、发展的历史。这样,不仅能够回答“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从哪里来的问题,还借助这一问题的回答弄清楚了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想”的理论根源,将中国带进以批判“极左思想”为标志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后形而上学时代”,真正在“理性思维活动”前进与发展上走上世界的进步行列。

     一  “形而上学猜想”是哲学历史的与逻辑的起点

  实际上,当“西方哲学”随着西方文明在全球的拓展,以她自己的方式“攻城掠地”扩大自己的领地的时候,也同时将自己一览无余地、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世人的面前了:在她的历史发展里,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起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她由此而来所得到的“发展”,包括她在宗教形式下的发展;当然,也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她在经历了二千余年历史发展之后,又是如何反过来批判“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把“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看成是与“上帝”一样的东西,加以批判并因此把她带进“现代哲学”新阶段的。

  这也就意味着,二千余年以来,西方哲学走了一条“之”型的“前进之道”。前半截是她肯定“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存在的“前进之道”,并因此演绎出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第一哲学”的历史发展;后半截则是二千余年之后,她怀疑“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进而批判“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历史。这一从“肯定”到“否定”的“自我否定”的历史进程,已经明白地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西方哲学”初期所形成的那个“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认识,并不是一个“成熟的”“认识”;与此相对应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也不是一个“真实存在”。也许,正是因为它的“非真实存在”,才在事实上成了人们“不可认识”的“东西”,进而导致了“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并引起了人们的警觉,最终导致出现了“西方哲学”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认识上的“自我否定”的。

  也就是说,“爱”“智慧”在它的“起点处”所“爱”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而是一个“猜想的”、“并非真实存在”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进而证实了她本身并不是如她所标榜的那样,从一开始就是一门给人们带来“真理”的“学问”。这一“真理”的“自我标榜”,就像西方文明最初是在“文明”的“自我标榜”之下,以“野蛮”与“掠夺”打开中国的大门一样,实际上,只是一个“并非真实”的“真理”。所不同的是,把她从所谓“真理”的“宝座”上拉下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的后人们。

  显然,这是一个并不坏的结论。这就类似人类的进化起源于类人猿、人的成长要从婴幼儿开始一样,“爱智慧(哲学)”也应该有自己的“历史起点”,这就是由“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所推动的“爱智慧(哲学)思维活动”。人们是因为“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真理性”、“神圣性”,而将“爱智慧(哲学)”真理化、神圣化了,以至于“爱智慧(哲学)”成了没有自己发展过程的、从来就是“真理”的东西了。为此我们将“爱智慧(哲学)”的起点——“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猜想”,称之为“物理学之后猜想”、即“形而上学猜想”,或哲学的“亚里士多德猜想”。

  然而,这一“猜想”对于始终把“哲学”当成是研究、认识“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我们”来讲,无疑是一种“灾难”。因为,这一“猜想”所触及的不仅仅是“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存在问题”,还涉及到作为“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存在”的“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可能性”的问题。没有了“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作为“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存在的“一般规律”、“世界观”的存在;而没有了作为“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存在的“一般规律”、“世界观”的存在,我们原有的“哲学思想”便在转眼之间化成了“乌有”。而我们越是不去考虑“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批判问题,自然也就越加无法知道,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这一批判中,就已经包含了这种意义上的“阶级斗争理论”的“批判”,而我们却为此花去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惨痛代价,却仍然不知道问题就出在这里。因此,接受这一“猜想”的“存在”对于我们是一场严峻而又深刻的“考验”。

                     二  “猜想”是科学的起点

  其实,起始于“猜想”的决非“哲学”一门科学,所有“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科学”,都经历过“猜想”这一发展阶段。这是因为“猜想”本身既是“无”又不是“无”,既是“有”也不是“有”,它只是人们对于他们面前尚未认知的事物的“最初认识”。现代天文学,它的早期就是原始人类的“星象学”,人们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天上诸神的“启示”上,进而出现了最早的观察天象的认识活动;现代化学,也同样建立在人类早期的“炼丹术”、“炼金术”起点上,人们希望借助不同物质的冶炼,生产出能够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及无穷无尽的“财富”来,并因此开始了人类早期的化学试验。同样,现代物理学也是建立在早期的“猜想”的基础上的,早期的“原子论”显然不是建立在科学的观察的基础上,而是来自于“形而上学猜想”;而伽里略在比萨钭塔上做的“自由落体”的“科学试验”目的,就是为了否定了早期的“重的物体”总是做“下降运动”,“轻的物体”总是做“上升运动”“猜想”。至于,现代的生物遗传学就更是在早期的“遗传基因”的“猜想”基础上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甚至还为此经受了唯物主义对于它的唯心主义的污蔑与鞭挞。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猜想”是一切“科学”发展之“母”呢?我看是可以的。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了“猜想”,也就没有了科学的发现、发明,不仅过去是这样,科学今后的发展仍然是这样。

                       三  “猜想”也是迷信的起点

    同样道理,“迷信”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也起始于“猜想”。不同的是,它所“关注”的那个“猜想”是一个人们“视线”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的“猜想”。这是一个为人们的“感性知觉”所“见不到”的那个,却又是一个完全合乎于“情理”的、“理想世界”的“猜想”。

如果说,“科学”起始于“猜想”,是因为“科学”建立在“猜想”的“否定”上,那么,“迷信”起始于“猜想”,则是因为它建立在“猜想”的“肯定”上,建立自己对于“猜想”的“执着”与“坚守”上,建立在人们对于这一“猜想”的不断发展上。

  于是,在“科学”的发展道路之外,又出现了一条从“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从“另一个世界”的“猜想”出发,经由早期的“多神论”向后来的“一神论”发展,由早期宗教向后来的三大“宗教”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以及其他宗教形态的不断出现,甚至邪教的出现的发展道路。

显然,这是一条与“科学”的“发展”根本不同的、水火不相容的另一类“发展”道路。因为“迷信”自身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猜想”自身也越发变得“神圣不可侵犯”起来了。因为“迷信”,人们将自己眼前的“世界”“一分为二”成了一个“二元化”的“世界”:一个是它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一个则是它们所争取实现的“理想世界”。

  与此相对应,人与人的“关系”也因为“两个世界”的“迷信”而“一分为二”、“二元化”了:同样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们,一部分“人”因为能够“看见”“理想世界”,而成了能够将人们带进“另外一个世界”的“先知先觉”的“领路人”;另一部分“人”,则因为只能“看见”“现实世界”里的东西、而“看不见”“理想世界”而成了“后知后觉”的“人”。

也就是说,在“迷信”那里,“猜想”与“人”处在天然的不平等的关系中。“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必须服从“猜想”中“理想世界”的“行为规范”。人们将因为这一“行为规范”的“先天存在”而出现了事实上的“不平等”:一部分“人”因为能够将这

[1]  

    上一篇:试论极限论与形而上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