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为不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叶圣陶的名(2)
2013-05-12 02:09
导读: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笔者以以上六门课程为例加以说明。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马克思主义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
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笔者以以上六门课程为例加以说明。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马克思主义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其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所以这门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课程内容中基本概念、理论的讲解,学生能够把握渗透于其中的思维方法。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惨痛的失败;会遇到很多分歧、争论,甚至残酷的政治斗争。因此,其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在把握基本观点的同时,能够领会战胜困难、面对失败的决心与勇气;领会分歧、争论甚至是政治斗争的焦点、本质所在,学会如何甄别这些分歧、认识这些分歧,最终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精髓。
(3)中国近代史纲要课。这门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握历史的分析方法。讲解历史的过程中,应把历史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相对照,吸取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门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切忌把一种道德理念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有层次感。最高层次是向学生展现雷锋一样的崇高的道德力量和道德魅力。但这种崇高的道德~般人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还要有一个较低的层次,那就是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应具有道德属性,应把握道德的限度,也就是要有道德底线。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最终目的应是使学生把握法治社会的科学内涵、法治社会和人治社会的区别、司法独立的重要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知法、懂法,更能够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5)形势与政策课。这门课常常被误解为“说事课”,这当然不是教学的最终日的。在“说事”的基础上,应着重分析事件的背景、成因以及事件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可以引起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这门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判断心理问题的基本能力,面对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疗法,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
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把学习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智慧的钥匙,是认知的催化剂,思维在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是思的基础,无学则无思;思是学的深化,思才能学有所得、有所发现、有所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学习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学会思考,能够独立思考和认知与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为不教”的理念。
但是,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大多接受的便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负责讲授、学生只负责听,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都是从教师的教中学来的,学生学到的是教师讲到的“复印件”。同时,在教师讲的过程中,教师是依据教材向学生传递知识,这种传递的结果,是已有知识经过教师主观意识加工了的传递,也就是说,教师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会把自认为正确的东西与课程规定的内容融汇在一起后强加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需要思考,只要把教师所讲的东西记住就是把知识学到手了,完全可以应付
。慢慢的,学生已经没有了思考的习惯,懒于思考,不善于思考,甚至不会思考了,以致出现了一些社会上热议的高分低能的学生。这就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事实。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有两个很重要的教育原则:一个是接受性原则,一个是发展性原则。我们怎么样去教,我们能不能育,我们要研究怎么样让学生有效地接受教育,这即是可接受原则。所谓发展性原则,即我们所有的课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不是限制学生发展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发展知识、发展思维深度,学生才会主动学习。从“你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你教我学”到“我自己能够学”,这里面依赖于我们理论的科学性和教育的针对性。这两个方面都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才会真正有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