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教为不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叶圣陶的名

2013-05-12 02:09
导读:

  [摘要]教为不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叶圣陶的名言,这一观点对中国的教育曾经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文章试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这一理念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解读,用以探寻“教为不教”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实现途径,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教为不教”理念
  
  “教为不教”理念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20世纪6O年代,叶老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1978年,在教育拨乱反正的初期,叶老再次重申:“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这一理念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教学观念,对当时中围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2012年1月4日,温家宝在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上发表题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讲话。他指出:“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仅在知识的本身”;“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教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温总理的这段话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透视出我国高校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问题原因之所在,揭示了教学的真谛。本文将试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和实现“教为不教”理念做出回答。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一、“教为不教 理念的科学内涵
  从理论层面认识,“教为不教”应概括为两层含义:“教”的目的是“不教”;“教”的方法是“不教”。这里的“教”就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教诲学生、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学会”。通俗地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及概念、理论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样,一旦教师离开了,学生也会在教师“不教”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学习,能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思维方法去面对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这样,“教为不教”的教学目的就从中实现了。
  
  在教学上确立并践履“教为不教”的理念,即应确立并践履着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的本质在育人,学的核心在成人。教师教育,重点在“育”;学生学习,重点在“习”。孔子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习”,显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解释的预习、复习乃至之意,它应该还有或者说主要是践行、修品、养性、涵泳、磨砺等意义。基于此,我们的大学教学在本质上应该是:教而育之,学而习之,重在涵养,贵在创造。这就是笔者从教育的角度对“教为不教,学为创造”作为教学理念的诠释。
  
  二、“教为不教”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实现途径分析
  1.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切实实现“教为不教”理念。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六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六门课程教学的起点当然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概念、理论的讲解,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但在“教为不教”理念下审视这样的教学结果,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学习的结果并未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也难以实现“教为不教”的理念。

上一篇: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有5种模式,都存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