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实质就是基础教育发展(2)
2013-09-16 01:13
导读:二 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逻辑解构 定义固然是揭示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但正如列宁所说: “过于简短的定义虽然方便,因为它概括了主要内容,但是要从
二 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逻辑解构
定义固然是揭示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但正如列宁所说:
“过于简短的定义虽然方便,因为它概括了主要内容,但是要从定义中特别引申出应该规定的那个现象的极重要的特点,那毕竟是不够的。”[3]因此,为了更加准确的把握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内涵,我们还有必要对其结构逻辑进行解构。依据基础教育发展的内涵,我们认为,基础教育发展质量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要素。
(一)人本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蕴含了丰富的人性化、个性化内涵,是指导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宏观指导思想,对基础教育发展有着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基础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基础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基础教育发展必须体现人本性,这也是判断发展质量的根本标准。面对新时期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内在地要求我们必须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转变成加快教育发展的自觉行动,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身心成长规律,把发展教育的理念加快转变到科学和谐上来,把教育的工作目标从“有学上”加快转移到“上好学”上来,把教育的工作重心加快转移到内涵建设为主上来,把育人模式加快转换到为了一切孩子和孩子的全面发展上来,切实增强基础教育的核心发展力,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均衡性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是本世纪以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逐渐提出的。从宏观角度来说,它是指不同区域间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从微观角度来说,它是指学校问的均衡发展。其实质就是办好每一所能生存、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教育学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体现了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理念,既是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也是指导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科学的教育发展策略,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4]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任后召开的第一个大会就是“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他强调::‘均衡发展已成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读好书的问题,就是要把每一所学校办好,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这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应有之义。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三)持续性“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
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持续性”的概念被引入社会和经济领域后,逐渐拓展为“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一种新的发展观的诞生。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第4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在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中,教育只有在自身融人可持续发展性质时,才能承担起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使命。从这一意义来看,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必须体现发展的持续性,也即是说,基础教育必须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逐步呈现出三个趋势: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重点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由一元发展向多元发展转变。因此,我们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和策略,并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有效融人基础教育改革之中。
(四)有效性效益是衡量发展的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同样存在着投人与产出的效益问题。基础教育的二重属性内在地决定了其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基础教育产品——人才和知识的公共性以及基础教育投资主体——政府的公共性决定了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因此,社会效益是考察基础教育效益的重要方面。基础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多大程度上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基础教育社会效益的重要尺度。但基础教育发展也不排斥经济效益,只不过考察其经济效益更多地体现为是否能够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