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 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工作是在国家提出(2)

2013-10-11 01:28
导读:2. 培养模式。中职硕士特有的职业背景和专业要求决定其需要不同于普教体系的培养模式。国内高校很多专家在这方面都在进行着积极的尝试。 同济大学

  2. 培养模式。中职硕士特有的职业背景和专业要求决定其需要不同于普教体系的培养模式。国内高校很多专家在这方面都在进行着积极的尝试。同济大学试行了包含培养单位、企业、职业学校的三元制
  培养模式。天津大学、东南大学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启动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项目, 简称双硕士培养模式。同济大学张建荣提出在校学习( 1 年) +回校撰文模式。华东师大马庆发认为,中职硕士应采用在校学习+挂职锻炼模式。西南师大朱德全认为, 这类教育应采用双导师制, 即校内学术型导师、校外专业型导师共同指导的模式。
  3. 课程设置。国内培养中职硕士的课程以核心专家小组设计的课程体系为基准。天津大学祝士明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工作细则》中提到,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课程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委1997 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二级学科进行设置。课程设置分必修课、必修实践环节和选修课, 总学分不少于32分。其中的特点就是规定职业教育类课程不少于2学分, 现代教育技术不少于2 学分。此外, 一些学者也相继提出了各自观点。华东师范大学马庆发提出了共同基础课程+方法课程模式。同济大学张建荣提出中职硕士主要应采用共同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教育学院负责共同基础课程, 专业学院负责专业课程)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周明星教授基于中职硕士的培养强调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特点提出通识课程+专识课程+特识课程的课程模式。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分析与借鉴
  针对中职硕士的培养, 国内外均已开始进行系统研究, 但总体上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体系。借鉴以德国双元制和二次考试资格等模式,在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培养的理念的基础上, 细化融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后, 笔者分别从学位定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三个层次和角度尝试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一个体系一三三, 即一个学位+三个单位+三种课程。以下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1. 学位定位精确化。首要的问题是确定它是什么性质的学位。国内外大多数国家和大多数学者将此类学位定位为专业学位( 又叫职业学位) , 如美国设景观园林设计专业硕士, 这体现了该学位的特点。
  为了明显区别于其他学位以及更好地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 笔者认为针对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的硕士学位应属于专业学位范畴, 可以将其固定命名为职业学位。本文提出的一三三体系中的一个学位指的就是这种基于中职教师鲜明职业特征, 满足其在实践技能与理论教学两方面的双重培训需求, 独立于普教体系的单独学位种类。
  2. 培养模式特色化。中职硕士的培养模式要与该学位的职业性质相吻合。在确定中职硕士的培养模式时, 首先, 应该考虑它要独立于其他学位, 尤其是要独立于普教体系, 避免混淆; 其次, 应该考虑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不仅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还要能胜任教学的特点; 第三, 要在确定主流培养模式的前提下允许百家争鸣。现有的培养模式中, 同济大学基于德国二元制模式制定并试行的包含培养单位、企业、职业学校的三元制培养模式比较符合这三点要求。本文提出的一三三体系中的三个单位
  即原工作单位、培养院校和企业或实践基地。中职硕士由工作单位出门, 通过培养院校及企业或实践基地的高层次联合培养, 带着培养后的专业技能入门, 再次回到工作岗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 课程设置有效化。培养中职硕士的课程既要体现该学位的职业特性, 也要与培养模式相契合。基于三元制培养模式,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周明星提出了通识课程+专识课程+特识课程的培养课程构成。本文提出的一三三体系中的三种课程, 即以提高中职硕士基本理论水平为目的的通识课程、以提高专业基础能力为目的的专识课程和以提高专业特色技能为目的的特识课程。
上一篇:摘 要: 民商立法若能正确反映市场经济的客观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