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2)
2013-10-12 01:02
导读:或情境性教学。 (3) 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
或情境性教学。
(3) 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
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生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2 计算机应用型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要掌握一个领域或多个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知识及基本技能,更多地关注计算机知识的应用性而非理论性。如何更有效地完成某个领域知识体系的掌握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让学生主动地对领域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而不是被动地、填鸭式地教给学生。建构主义的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建立问题情境、学生进行个人探索、小组或团队协作、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广泛交流、最后对某一课程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进行的。这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某一领域知识的开发和应用的过程,所获得的经验及对知识的理解要比课堂上枯燥的讲解要多得多,从而直接获得领域知识的应用能力。本文以支架式教学方法为基础,讨论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其基本的教学过程如下论述。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1 建立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一个单元或某一章节或某一课程的学习目标,建立基本的概念框架,然后搭建学习目标的所涉列的知识体系。如果学生在研究学习目标时,发现所建立的概念框架还不能完全理解或解释这个内容,说明学生有些知识还没有掌握,需要扩大概念框架,进而可以进行个人的有效自主学习;如果能完全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目标的基本条件,进而可以实现这个目标。这一过程不同的学生最终的概念框架也许是不同的。比如:
讲解编译原理中的词法分析时,为了完成学习目标编写一个简易的词法分析程序,可以建立基本词法分析程序的概念框架。
2.2 进入情境根据建立的问题情境和概念框架,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学生个体现有的知识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哪些方面知识,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
2.3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解决疑问。
2.4 协作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过程十分重要的学习过程是进行小组协商和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5 效果评价建构主义的学习效果评价不同于传统教学过程的
成绩,而是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建构主义的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
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