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我国台湾学者在西夏语言文字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代表人物当首推龚煌城。龚氏发表相关论文似起于80年代前后,至今已近20篇(包括中、英两种文体)。其论著可分语言、文字两科,语言学方面,如《西夏语的浊塞音与浊塞擦音》(1981)、《十二世纪末汉语的西北方音》(1981,1989)、《西夏语的音韵转换与语音拟构》(1989)、《西夏语的音韵转换与构词法》(1993)等;文字学方面,如《西夏文字的结构》(1981)、《西夏文字中的汉字汉语成分》(1982)、《西夏文字衍生过程的重建》(1984)、《西夏文的意符与声符及其衍生过程》(1985)等(注:龚氏及下文林英津之论著均主要刊载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及有关刊物。)。可以说龚氏的每篇文章无论是选题、立意,还是论据、结论均经过缜密的思考、设计,论证谨严,循循善诱,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林英津博士的研究在方法上与龚氏相类,同大陆同龄青年学者相比,她的研究似更为细致和深入,这从林氏所著之《孙子兵法西夏译本所见动词词头的语法功能》(1987)、《西夏语具有空间意义的语词》(1993)、《夏译〈孙子兵法〉研究》(1994)等已刊论著中是完全可以体会到的。
总之,这一时期尤其是80年代以后可视为西夏语言文字研究的黄金时代,这方面的著作数量逐年递增,水平愈来愈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黑城西夏文献的全面公布和珍贵西夏文献的不断发现,划时代作品的诞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