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大众文化的本土化研究(2)

2013-07-14 01:18
导读:二、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功能审视(双重效应) 任何文化分析都必然涉及到文化功能分析,而文化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对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的不断塑造

二、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功能审视(双重效应)

任何文化分析都必然涉及到文化功能分析,而“文化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对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的不断塑造,提高他们的素质,完善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代新人。”[30][p170]自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其影响已经辐射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1.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积极功能
第一,大众文化的出现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促进了文化的民主化和多元化进程。大众文化的出现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它的发展和崛起解构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文化发展模式,破天荒地公开肯定了广大民众的文化消费利益,尊重了广大民众的文化选择乃至确立了广大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开创了文化回归大众的新纪元。在此必须指出的是,在大众文化占主流地位之前,由于精英文化的压制和大众传播媒介的不发达,“大部分人口根本就不识字,什么也没得读,只有少部分的上阶层人士得以参与文化活动”  [31][p27],也就是说相当多的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没有文化”的状态。大众文化的诞生则完全改变了这种局面:由于大众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文化在本质上成为世界上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和分享的运动,因而结束了大多数人“没有文化”的历史。换句话说,大众文化产生之前只有少数人才是“文化人”,而大众文化的主流地位则为所有人都成为“文化人”提供了可能性。“有文化”绝不仅仅意味着识字,更意味着能够参与和分享作为劳作和游戏的文化事业。大众文化正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在大多数人由“没文化”进入“有文化”的生存状态的。这个功能是精英文化所不具有的,因为精英文化所支撑的精英与群众的二分法本质上是一种阶级意识,本身就具有将大多数人排斥在文化创造之外的倾向,也就是说,在动机和效果两个层面上都要使文化成为一种特权。因此,大众文化具备成为文化普及、建构和推行某种社会价值观的主要方式的潜在可能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第二,大众文化为处在高节奏、高竞争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创造一个想象的“现实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代人的心灵安泊之所,缓解了当代人的生存压力和内在焦虑。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富裕与压力并存,自由与紧张共在。压力得不到舒缓就会造成个人的精神病态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广大的社会大众急需一种放松压力、化解紧张的休闲文化和精神家园。大众文化为处在高节奏、高竞争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创造一个想象的“现实世界”,为孤独、苦闷的大众提供了灵魂的庇护所,人们将希望和热情、光荣与梦想编织进这个栩栩如生的人造的世界之中,而这个对象化的世界,又以其在场的逼真性使人们面对的仿佛是一个自在的真实,于是大众文化一遍遍地用那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世俗愿望,为大众安排了一个文本中的虚幻主体位置,含蓄的,有时甚至是赤裸裸的宣泄着人们心中所潜伏的各种无意识冲动,使饱尝忧患和匮乏的人的心灵从中得到了象征性的满足。这种满足,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现代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紧张和内在焦虑,也强化了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安全感,这对于人们的心理压力的释放以及社会的有序化都有着明显的作用。正如豪瑟尔所言:“纯艺术、严肃艺术、不妥协艺术,具有一种破坏效果,常常是一痛苦的折磨人的效果。但大众艺术却要缓解人类存在的痛苦问题,并把我们从中解脱出来,不是鼓励我们的主动性和努力、批判和自我充实。”[32][p582]
第三,大众文化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厚的文化基础,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两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大众文化一经产生出来便具有浓重的市场品性、表征着鲜明的市场精神,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文化基础和文化条件,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理念启动、产业支撑、需求刺激等方面的作用。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市民文化构成了市场经济的重要文化基础。大众文化从与它相联系的经济形态和社会主体来看,可以说是与工业经济和市场经济同步的市民文化,而这种市民文化又是依托市民社会而存在、体现市民社会特征、服务于市民社会需要的。所谓市民社会“是指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的规则,以自愿为前提、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以及议政参政的生存生活领域,它是社会成员生活的非官方领域。它的社会主体是独立自主的个人、群体、非官方的社团组织和一定的利益集团;它的关系规则是契约性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个人自主自愿的基础之上;它的主要活动是市民群众的市场经济活动、大众文化活动、和非官方的政治参与活动。在现代社会的结构中,它与纯粹的私人生活领域、政治领域一起,形成了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33][p6]市场经济造就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创建市场经济。因此,能否建构发达的市民社会可以说是决定能否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最根本的主体性条件。可就当代中国的现实情形而论,建构市民社会是一个长期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各方面的配套改革和总体推进,在这其中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大量事实说明,大众文化的区域发展及其空间传播能够有效地影响民众心理、造就市民主体进而起到促进市民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
大众文化对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和意义最直接现实的表现就是它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而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和持续旺盛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产业易于操作,规模可大可小,层次可深可浅,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易于同本地文化旅游资源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加上投资主体多元化、灵活的运作机制,在社会、经济双效益上都能取到立竿见影的作用。随着大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计,大众文化产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越来越大的推动、拉动效应。同时,现代市场经济时代的大众文化是一种世俗化的商业文化,它所传布、张扬的诸如重实际、讲实效、图实惠、求实利之类的商业理念、商业精神,有利于把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重义轻利”、“重本抑末”、“忧道不忧贫”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这就为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和人文条件。
上一篇:论述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的积极意义和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