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本土化研究(3)
2013-07-14 01:18
导读:第四,大众文化的发展塑造了大众新的生活和现代人格。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崛起不仅加速了文化的多元化、民主化进程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
第四,大众文化的发展塑造了大众新的生活和现代人格。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崛起不仅加速了文化的多元化、民主化进程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大大改善了广大民众的传统生活结构和方式,塑造了当代社会民众新的生活方式和现代人格。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日益发达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一个反映人的生活条件、生命价值的综合概念,它既包括物质条件、又包括文化条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去了过去物质生活的极端贫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步丰富起来。大众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和日常生活的文化含量,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舒缓了人们的生活压力,愉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增加了人们的生命价值。同时,大众文化的发展还对人们的精神素质发生了全方位的作用,塑造了一种迥异于封建臣民人格的带有现代特点的新的大众人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这一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代中国的广大民众的精神素质、人格模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型。人的人格的形成与转型是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发改造和模塑的结果。但文化是分层次、分领域的,就对于影响最普通民众人格的各种具体文化因素来说,最直接有效的无疑就是大众文化,是大众文化所蕴含的工业文化精神、商业文化意识、世俗文化追求对当代大众新人格的塑造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五,开辟了大众启蒙教育的有效渠道。
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和标准的。人的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人自身发展多方面的总称,内含了人的日常生活、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人格修养、社会生活状况等多方面的总体进步,其中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构成,它适应了当代中国社会大众生活发展的需要,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内含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现代价值观念、理想道德情操、艺术审美趣味等,从而为提高社会大众的文化素质提供了大量的精神产品和活动空间,对推进我国社会大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产生了巨大作用。例如,电视剧《渴望》就是在恰当的时期弘扬了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些被忽略甚至被遗忘的社会伦理道德又回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又如中央五台的《五分钟健美》节目,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人离不开的节目,它不仅传递了健美方面的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改变人们的审美观念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而诸如《孝庄秘史》《康熙大帝》等历史剧固然有着历史的失真、艺术虚构与人为杜撰,但也着实能使社会大众从足获得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对民族意识的认同与反思,一种对自我的重新定位,毕竟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与面向未来。同时,大众文化的强烈渗透性使得它在提高社会大众文化素质的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是一种人人都可以获得的“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渗入人们记忆深处的宣传途径” [34][p29]。大众文化一般都要具有通俗性、趣味性的特点,因而对社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诱惑力,它甚至构成了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大众在参与和接受大众文化时,对其所内含的文化知识、道德理论、价值观念等也就不自觉地接受了,无形中大众文化所内含的知识、信息不断地渗透到社会大众的观念当中,成为社会大众的内在精神要素,成为他们理解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实践的能力。
2.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
不可否认,大众文化的发展的确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诸多积极的影响,然而,随着当代文艺的全面世俗化,我们的艺术创作呈现出一种无可否认的平庸。虽然仍一如既往的谈性和女人,却不再有《金瓶梅》式的深刻和《红楼梦》式的厚重,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玩心跳”式的浅薄。要为眼下这种“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格局叫好,实在有些勉为其难。结论其实很明朗:欲望的放纵并不能使我的生命拥有一个真正的节日,“能指的狂欢”并未让人类的文化艺术走向名副其实的繁荣。面对当下大众文化的一统天下,批评没有理由保持缄默,因为真理的生命在于批判,批判的延伸便是建构。在一个芸芸众生拼命挣钱以放肆花钱的时代,大众文化对一切精神文化领域已构成了现实威胁。其负面效应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代大众文化对感性欲望的过度关注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消解以及人类生存根基的沉沦。感性欲望是人的自然生命力的基础,包括食欲、物欲、性欲等,古语云:“食色性也”。纵观人类文明史,对感性欲望无论是压抑还是放纵,都是不可取的。而当代大众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娱乐消遣性,搞笑、逗乐、感官刺激成为大众文化的主题,这一快乐原则无限的夸大人的感性欲望,极力放纵人的肉体生命,这无形中降低了人性的品味,它在给人类带来瞬间快乐的同时,却导致心灵的麻木与空虚,甚至导致生存意义的虚无和生存根基的沉沦。当下一个时代的文化充满了生命的原欲和感性的气息之时,当下一个时代的心理趋势普遍浸淫于享乐与本能的狂欢之时,这无疑体现了人性的堕落与倒退。连弗洛伊德都认为:文明要以人的本能的一些限制为代价才能进步。在这个形而上迷失的时代,大众文化以其世俗化倾向为人们所喜爱,在灵与肉、精神与物质、道德与欲望的二元对立中,后者显然占主导地位,于是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消解、人文素质的滑坡、道德理想的沦丧,造成了人性新的异化和变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第二,当代大众文化容易误导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以及形成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大众文化制造一种幻想的天堂,使人忘掉真实的、现实的困境,陶醉到虚假的、外在的幻觉之中去。正如阿多诺所言:“在文化批判中,最为坚实和核心的问题之一便是一个关于谎言的问题,文化创造了对人类有价值的社会的一种幻想,而这种社会并不存在;文化隐匿了人类劳作其上的物质条件,它通过抚慰和催眠维持了对经济生存的恶劣决定。”[35][p43]大众文化用一种虚构的“现实”,调和了人们心理内部“超我”和“本我”,即“道德原则”与“快乐原则”之间的矛盾,解决了社会现实中真善美与假丑恶之间的对立,融合了时间的进程与空间距离的分离,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实现本能欲望和社会认同的白日梦。这种梦幻的享受,助长了人们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的意识。于是大众越来越习惯于将自己封闭在这个安全的梦境之中,逃避对于现实的介入,逃避对于必然性的束缚的实践和改造。换言之,“媚俗的大众文化通过世俗的甜腻意趣填充当代人苦涩的心灵,不给人留下反思的空间,并使人将纸醉金迷的逢场作戏当作现实生活本身,从而以‘公开的谎言’掩盖了权力统治的实质,以幸福的充诺瓦解了人们批判和否定能力,平息了人们反思的冲动。” [36][p184]大众文化有效地取消了人们对于世界和自身的现实处境的实际感受,也使人们将对于改造世界的实践热情遗弃在那些天道有常的幻想之中。文本中那些欢声雷动的场面是公众廉价的避难所,它是一种逃避,而且不只是逃避现实的行动,也是逃避对于现实的思想。洛文塔尔一语中的:“大众文化提供的不过是娱乐与消遣——即最终使人们从无法忍受的现实中逃避出来。无论在哪里,种种革命倾向都化为一个胆怯的头脑,并如下一类欲望之梦的虚假而缓解释然,诸如幸福、冒险、激情的爱、权力和感伤。”[37] [p55]所以,大众文化提供的虽然是一种欢乐,但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逃避的欢乐,是一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式的对历史使命的弃权,而这种弃权的代价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