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视角(perspective)
(一)视角
在言语交往中,尤其是会话、访谈等口语互动,不仅存在着形式及策略的多向选择问题,还必然涉及说话人的视角选择问题,即说话人站在什么角度说话。比如说话人是直接异议还是采用比较缓和的语气;或在选择词语的时候,本应该使用人称代词“你”或“你们”的场合却使用了“我们”等等。视角体现了语言成分和语境之间的一种语用关系。视角的选择涉及语境因素,尤其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某事或某物等所赋予的态度、情感和立场等。也就是说视角可以体现说话人的情感倾向和认识倾向。情感倾向包括感情、语气、态度等,认识倾向则指交际主体的信念和知识。因此在交际中,说话人必然会把自己的视角在语言选择中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比如词语的选择、句法的选择、语序的选择等。
(二)视角与人称指示语
无论是在还是在的交际中,说话人都会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凸显自己的视角。如果视角选择在听话人一方,话语会显得客气礼貌,易于接受,从而实现和谐的人际交往;如果视角选择在说话人自己这一方,势必会降低接受程度,影响人际交往。这在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中体现明显。
不同的人称指示语会采用不同的视角。语法上,第一人称指说话人,第二人称指听话人,第三人称指第三者。但是在实际交际中,人称指示语的选择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人称指示语在人际关系的表达中可以体现交际双方的距离和亲密程度。比如,第三人称指示语要比第二人称指示语体现的社会距离大,亲密程度自然就降低,尤其是汉语条件下的人称指示语。
(4)妈妈:学校老师又让家长去幼儿园,准是你儿子又干什么“好事”了!
爸爸(对儿子):儿子,怎么了?告诉爸爸,爸爸给你做主!
以上是父母因孩子是否在学校惹事而引起的对话。妈妈索性用“家长”来代替“咱们”,用“你儿子”代替“咱们的儿子”,表明一种责备的口气。爸爸则直称“儿子”而没用“你”,用“爸爸”来代表自己而没用“我”。爸爸不是纵容儿子、溺爱儿子,恰恰是为了让儿子相信自己,把实情告诉爸爸。如此就大大缩短了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说话者欲要达到的目的。
在交际中,我们经常采用“人称代词+称谓名字”(“你侄女”、“我们女儿”)来将所涉及的说话人、听话人或第三者联系起来,直接或间接体现彼此间的社交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称指示语的视角选择必然涉及人际关系的表达和顺应。就人际交往的目的而言,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类:缩短言语双方的心理距离,实现心理趋同,或体现双方的亲密程度,抑或体现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尊敬;拉大双方的心理距离,凸显心理趋异,或体现说话人的反感,制造心理空间。前者我们称之为是“语用移情”(pragmaticempathy)支配下的顺应,后者是“语用离情”(pragmaticde—empathy)支配下的顺应。语用移情和语用离情是人称指示语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构建语境的重要策略。
三、境构建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与离情
(一)移情与离情
“移情”,从概念上讲,是指情感的转移,即将内心的情绪、感受移人到他人或他物。移情研究始于,现在已超越美学,扩展到心、语言学、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学等领域。通俗地讲,移情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是人们内心世界相互碰撞、作用的能力。何自然(1991)从语用学的角度将移情界定为“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移情不同于同情,它是一种主动的情感投入,多体现为换位思考,而同情是一种被动的情感移入,是对他人遭遇的一种情感共鸣。与“移情”相对的是“离情”,两者都是交际主体对人际关系的顺应,区别在于移情体现的是交际双方的情感趋同,而离情体现的是双方的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