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语用移情
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从对方的视角,或者从对方的物质、、情感需要出发看问题,替别人着想,满足对方的需求。本质上,移情就是要缩短言语双方的心理距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交际双方的情感趋同。这也就是使用中的语用移情。
语用移情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多体现为人称指示语的选择。按照语义规则,如果说话人单指自己,应该用“我”;如果单指听话人,应该用“你”或“你们”。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却还存在着一些“异常”。从交际心的角度看,说话人在说话时应尽可能注意到听话人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听话人自觉地融入交际情境。使用“包括式”的指称方式常有利于建立情感相通、亲切融洽、更容易接受的交谈氛围。
(5)老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开始上课。
(6)老师:我们现在是研究生,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写。
(7)主持人:面对日趋严重的全球变暖,盎盟应该做些什么呢?
(5)老师没有说“我开始上课”,而是“我们开始上课”,意在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暗示课堂是离不开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的。这种将学生也包括在内的指称方式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有利于构建平等合作的课堂语境,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6)“我们”其实只是指示听话者,也就是学生,不包括老师,但现实交际中,这句话却十分常见,说话人(老师)从听话人的视角出发,将自己移到听话人(学生)一方,这种“移花接木”的指称方式,提高了所说话语的亲和力,更有说服力,更便于学生接受。(7)是主持人的一句开场语,用“我们”就把所有公民都包括在内,意在语呼吁大家保护,人人有责,达到了心理趋同的效果。
最容易出现语用移情的人称指示语是在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的言谈中。
(8)妈妈对三岁的女儿说:“宝贝,咱们吃吧。”
(9)爸爸对儿子说:“儿子,咱不要玩具车了,咱要小人书吧。”
显然,要吃药的是女儿,妈妈为了哄女儿乖乖吃药,而用“咱们”,很好地考虑到了听话人的接受心理。爸爸想要儿子看书而不是玩玩具,就用第一人称来代替第二人称,拉近了与听话人的距离,更容易劝说听话人。
总之,以上人称指示语对语境构建的过程表明,语用移情是一种重要的构建策略,它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和心理趋同。
(三)语用离情
与语用移情相对的是语用离情。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离情功能主要是体现言语双方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制造双方的社交距离。当类似人称指示语在一定语境中出现后,就能显现出说话人的情感、心理及态度,尤其是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那种排斥性,或者是对听话人不满意,从而疏远了人际关系。这也是顺应人际关系的需要,只不过其构建语境的效果与语用移情相反。在具体的语境构建也中经常出现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
(10)妈妈(生气地,对即将上高三的女儿):“一个暑假你干嘛了?就这么聊天打发时间啊?补习班你不愿报,家教你不愿请,升了高三看你怎么办!”
女儿(很委屈地):“人家上了一个月的班,还整理了生物化学笔记。两个月的假期盔只玩了两个星期,还让不让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