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专业课程与课程的厚此薄彼
公共在高职院校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但因涉及各专业课程比例大,学生面广,所以仍无法形成主导优势。很多院校更注重其专业课程建设,英语作为基础课其教学状况和学科建设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不少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存在着“重专业,轻公共基础课”的现象,在设置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时,将公共时数一压再压。由于对专业课程和公共英语课程的厚此薄彼。一些高职院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英语学科建设方面投入偏低,将高职英语当作公共课、形象课,重开设而不重质量,要求不严,缺少学习氛围和学习,结果在客观上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导向作用。
2.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与学生基础先天不足
反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内因之一。教师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生师比过大。由于高职院校连年扩招,英语教师数量有限,不得不实施大班教学,而且每周教学任务量较大,缺乏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动力和机会,没有精力去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所需的技能,因此严重阻碍了其素质的提高。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技能普遍较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引进的新英语教师是从中职学校或中学调任的,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英语教师比例较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英语师资队伍水平不高。三是缺乏稳定的英语师资来源。在读英语专业学生、退休教师以及业余“走穴”等兼职教师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中比例偏高,大多数老师上完课就走人,来去匆匆,学生极少有机会与教师直接接触。学生英语基础先天不足也是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困境的成因之一。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不少学生对英语有着明显的惧怕和厌倦,上英语课如同听天书一样,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也在不同程度上给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3.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
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为“以能力为本”,旨在重点培养全面发展的操作型、应用型高等技术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思想,同样必须以培养学生英语交流应用能力为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国高职院校依然奉行多年形成的以为导向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一直存在这样的“三强三弱”现象:学生应试能力强,运用能力弱;笔头能力强,口头能力弱:理论能力强,实践能力弱。轻视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学用脱节。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仍不能流畅地、恰当地用英语交流,其英语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层次、水平、专业、种类等方面的实际需要。用人单位普遍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不甚满意,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偏差。
4.考核方式与学习认识的导向偏差
目前在我国,衡量大学和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仍然是过级率,由于它在学校评估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扮演的特定角色,教师和学生都把这种考试当成了英语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目的。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大多以学生通过考试,取得等级证书为指导思想。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导向,不能适应学生就业的要求。而高职院校学生同样也围绕考试和考级这个指挥棒转,对于英语学习的认识和社会要求存在偏差,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不重要,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能干好工作,对技术人才在英语上的要求缺少客观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学生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取等级证书。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改革思路
语言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