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教学 学生 障碍
〔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因某些因素引发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矛盾,教师要科学分析,找准症结所在,并予以有效地消除,这是英语教师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学生因某些因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如表现心理障碍及其他一些心理矛盾等等,这很容易给教学双方带来负面影响,对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要正视这个现实,并要进行科学地分析,找准其症结所在,并予以有效地消除,这应视为英语教师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
所谓学生的表现心理障碍,是指在特定的下,心理渠道受到某种阻碍,从而使其表现欲受到抑制,并且使这种内隐的心理意向不能及时转化为外显的行为方式,或表现欲受到强烈的、长期的压抑而使表现行为变形,从而严重影响表现效果。主要表现如:害怕表现不佳,有损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降低自我价值,因此,宁可沉默;怕由于自已的表现而占了别人的表现机会和学习时间;误认为表现是出风头,不谦虚,不敢表现;缺乏自我表现的正确观念、习惯、勇气,患有表现恐惧症或表现麻木症。以上四种心理障碍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其深层的根源是与人际敏感的人格特征有关。从心角度分析,人的“脸面”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经自我调节与选择显示出的一种符合社会期待的外在形象。它的出现一开始是为了确定自已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以便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中顺利地互动,但随着的进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其荣誉、自尊心等作为保护自我的门面,造成了阻挡真实自我和人格与他人交流的屏障。
“人际敏感”源于人们“他制”、“他律”的他人取向,个体对自我的判断往往取决于他人对自已的态度。而自我感觉的良好与否则完全依赖于际交往的结果,对人际关系的注重,对获得他人好感的追求,使人们普遍存在着对来自他人指责的恐俱,因此,他律人格与焦虑情绪密切相关。如许多人在公众场合怕说错话,做错事,对自己的言行表现严加控制,这就是”表现焦虑”;不少个体在别人面前总要修饰,生怕暴露自已的缺点,这是“缺点暴露焦虑”;有的个体则一面对父母、师长、上级就不自在、不坦然,这是”地位焦虑”。总之,他制、他律的人格特征易于使个体在挽上会交往中产生焦虑心理乃至形成表现心理障碍。
2.其外因应视为主要来自教师不正确的教学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过程,尤其是教学,交际活动显得更为重要。人的交际有两方面:一是吸收信息;二是传递信息。”听”和”说”,是口头交际的两个方面。”听”,可视为输人的形式之一,而”说”可视为输出的一种形式。我者陈贤纯曾指出,学外语不可能输人与输出等量。国外学者克拉申也认为,人们习得语言,总有个沉默期,在这个沉默期里,他们靠”听”和”读”输人语言,以后会突然讲得很流利,这是因为”说”的能力是在有足够的输人的情况下产生的。作为输出形式之一的”说”尚且如此,而高于单纯的”说”这个层面,辅之以动作、表情、化了的”说”,即交际,则更应该注重输人的质和量。
我国学者章兼中先生在论及学校英语实践活动的特点时指出:“英语教学除了一点外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外,几乎看不到有真实自然的交际情景。”他进一步指出:“缺乏信息差距,交际双方就会失去传递信息和获取信息达到信息平衡需要的动力,就会失去交际的目的性和交际的意义。”那么,如何消除表现心理障碍,增强外语教学效果,就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学生的表现心理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其中介是表现机会。这种表现机会首先要在时间上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间隔。其次,教师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使其表现力在难度较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低或表现力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提高表现热情。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表现的契机,无论是提问、复述、背诵、朗读、讨论、表演,都要恰到好处地适应学生的欲望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最大或较大限度地显示自己的价值。
其次,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人们普遍注意到,儿童时代十分强烈的表现欲,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淡化。上小学时老师提问,学生举手踊跃,有的手还向前伸,唯恐老师看不见。上初中后这种现象便开始减少,到初三时应者已寥寥无几,变化的转折大致在初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正好是学生进人青春期,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开始注意到自我价值的宝贵,害羞心理大为增强,“我已经长大了”,“别丢脸”等成人意识与面子观念开始起作用。这一点在异性面前尤为强烈。虽然愿意在异性面前表现得好,但更怕在异性面前表现得不好。于是表现欲受到抑制,表现变得格外慎重起来,并逐渐成为一种潜意识。因此,必须首先唤醒这种被压抑的潜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表现观,使学生明确,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从而使学生树立自觉的参与意识和角色意识,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教 学的表现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