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易费用解析翻译的信息传播与读者接受(2)
2014-03-31 01:37
导读:是以译语语言文化为中心还是以原语语言文化为中心,这一切都应以译文读者的接受为定夺准绳。无论译者的译笔多么精妙,译作多么理想,没有读者的阅
是以译语语言文化为中心还是以原语语言文化为中心,这一切都应以译文读者的接受为定夺准绳。无论译者的译笔多么精妙,译作多么理想,没有读者的阅读,译作也是无的放矢之作。译者的交易费用如果大于合作利益,翻译则没有任何意义。值得提倡的是那些翻译交易费用小、翻译的社会效益大的译作,典型的例子则为林纤之翻译,为了达到救国图存、启发民智的作用,林纤在译介外国作品时,大删大砍原作内容,根据需求添加修改,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使其译作与中国读者密切合作而达到共赢。就译作所取得的巨大社会效益而言,译者翻译的交易费用可谓微不足道,其付出是完全值得的。译者在翻译时,首先,应确定读者群的类型,如果是针对想了解原作风貌的学术研究型的读者群,译者应尽量采用异化翻译法,尽量贴近原作的表现手法和写作风格,在译作中惟妙惟肖地再现原文,使译文读者真正领略到他种语言的“原汁原味”,一睹原作风采。因此,译文的价值体现在被读者所阅读、欣赏与接受中,而读者与译文的合作效益则为读者从译文的阅读中获得了满足与偷悦。译者应以译文可读性、针对性、社会接受性和译文读者需求等为基点选取翻译方法,定夺翻译标准,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翻译交易费用,避免无用功,以促进译文与译文读者的密切合作,取得最大的译文读者效用。
二、降低翻译实践中交易费用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译者一般只关注对原作者的忠实,很少考虑交易费用,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译作得不到读者的认可。译者费力译出的东西往往不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和审美期待,读者不愿花太大的力气或太多的时间去读一些艰深难懂的东西。基于此,译者的翻译思想应该从根本上进行转变,一切从对信息的实际需求出发,从译者和读者的传输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交易费用出发。因此,翻译实践活动具有从简的趋势,译者为使信息主干突出,去除影响语义信息清晰表达的繁枝冗叶,使译文简明直接,降低了翻译的交易成本。本文将以周文标先生所译的明人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为例对此加以说明。例如: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莱根谭》为明人洪应明所著,是一部内容丰富,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奇书。
(赵丽宏,《莱根谭》序)
The Roots of Wisdom,written by Hong Yingming in the Ming Dynasty,is a rare book which contains abundant perspectives, wisdom and philosophy.(周文标译)
在此,汉语的两个词组“丰富”和“充满”用了一个英文单词abundant译之,可谓简洁明了,译者也省却了许多“周折”,读者阅读起来也颇感直接顺畅,这样,译者不仅降低了翻译的交易费用,也降低了读者阅读的交易费用。
有时,译者翻译时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按原文逐词进行细腻处理,可以根据上下文需要,提炼总体语义译之,这样可以避免周折,提高翻译效率和信息传播效率。例如:
2.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So the accomplished man should be of great tolerance,and should not merely content himself with his own purity and moral integrity.
3.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
When something unexpected has happened among the family members,we should keep calm and unhurried in our dealings rather than act indignantly to intensify the situation.
在以上两例中,译者未对“含垢纳污”和“父兄骨肉”作深人细致、精确人微的翻译,而是根据其语义深层内涵,对之概括译之或泛化译之,减少了对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进行处理的翻译交易费用,译文的信息传输也更加清晰直接,便于读者理解接受。又如: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4.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
By the time when the intrigues and maneuvers in the mind have subsided,the subtlety of natural elegance will emerge of itself , so there is no need to linger and struggle in the sea of bitterness.
在此例中,译者没有将“月到风来”具体确切地译为描写型的“月光照我身,和风拂我面”,( The moon is shedding its light on me and the gentle breeze is caressing my face.)如果这样,则这种“煞有介事”的译法反而会使译文不自然。译者将其总体语义进行概况化的提炼,译为“the subtlety of natural elegance"(大自然精妙幽雅的美景),避免了过于纠缠于细节的周折和麻烦,降低了翻译的交易费用,使译文主题信息的表达反而更加明晰通达,提高了译文的表达力和可读性。
在许多情况下,汉语原文的描写精到人微,多有美文风和书卷气,对富有汉语特色的描述语,外国人的反应和中国人不同,往往不能领会其中的妙处,如将其硬译过来,外国人反而会感到语句晦涩难懂。因此,竭尽忠实的翻译反而会使译文滞重拖沓,语义模糊,使西方读者在阅读时多了一层不解,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在保持基本语义的前提下,对一些虚泛华丽之词多采用省略法进行翻译,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翻译费用,同时还可以使译文的信息传输更直接有效。例如:
5.斗室中,万虑都捐,说甚画栋飞云,珠帘卷雨。
Take a self一reflection in a tiny hovel and then I find that all the worldly vexations disappear,thereby realizing how worthless it is to admire the magnificent mansions with painted rafters and pearl—studded curtains”.
上例中,译出“画栋”和“珠帘”足以表达装饰华丽的豪宅,“飞云”和“卷雨”无须译出,其意也尽在其中。把喜闻乐见的汉语描述语硬译过去,外国人听来反而感到词句艰涩难以接受,不译,译文的味儿足;译出,反而冗赘,味儿淡。如果译者欲尽其能事,一切皆译得分毫不差,反而增加了雾障,使读者不得要领。因此,译者应惜墨如金,注意节省翻译费用,还读者一个清晰炼达的好译文。
对于典故的翻译,译者首先应该对译文读者期待做到心中有数,如果读者仅关心典故所承载的相关语义信息,不关心典故的历史渊源的细枝末节,译者在翻译时也没有必要对此刨根究底,大动干戈,从而增加翻译费用。例如: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6.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窝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These are the magic tactics for a person to get on with his pursuit and shelter himself from harm" .
在此,“壶”意指“葫芦”,古时人们乘船渡河身上所系的救生法宝;“三窟”出自“狡兔三窟”,指逃生有方。译者对此未作详细的解释说明,而是抓住其语义精髓而将其译为“magic tactics",可谓主题突出,简明扼要,遵循了节省翻译费用的原则。又如:
7.野兴在镜湖曲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