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把”字句的情状类型及其语法特征①(1)(3)

2014-05-28 02:52
导读:”,(2)“转变为”可改成“转变成”、“转变作”、“转变做”,(3)“分成”可改为“分作”、“ 分做”、“分为”,(4)“叫做”可改为“

”,(2)“转变为”可改成“转变成”、“转变作”、“转变做”,(3)“分成”可改为“分作”、“
分做”、“分为”,(4)“叫做”可改为“叫作”、“叫成”、“叫为”,(5)“写作”可改为“写成
”、“写做”、“写为”基本意义都不变。因此,我们把“为”“作”“成”“做”,就像“把书放在桌上
”、“把他送到家里”中的“在”“到”一样处理,把它们分离出来,这样,“当”“作”“看”等动词就
都是完全持续性动词了。
B类都是动结式的复合词,这类词我们也可以像A类动词一样处理,把补语性的词语分离出来,中心成
分也就是完全持续性动词了。
C类动词是瞬间动词,它的起点和终点重合,中间没有续段,因此不能在“~着”格式槽中出现。此类
动词都有一个[+去除]的语义,用在“把”字句中,它的前边都可以补上一个完全持续性的动词。如:
他把东西[弄]丢了。
小王把灯[关]熄了。
这样一来,“丢”、“熄”都成了谓语动词“弄”、“关”的补语了。
2.0“把”字句的情状类型
上节从单个动词展开的行为动作的内部过程考察确定了具有[+持续][+完成]语义的动词才能进入
“把”字句作谓语。但是,动词的类型与句子的情状类型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一回事。句子的情状
并不单纯取决于谓语动词本身,而是由动词和其他句子成分共同决定的。动词的语义性质为句子的情状归属
提供了数量不一的可能性,而其他句子成分所起的作用,则是在有关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具体确定了句子的
情状类别。(参见陈平1981)本节从句子的角度考察“把”字句的情状类型。
2.1“把”字句具有[+动态][-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持续][+完成]的语义越强,该动词的动作性越强。(郭锐1993)上
节的分析中已经看到,[+持续][+完成]的语义越强的动词越能进入“把”字句作谓语。这就表明了“
把”字句具有动态性。试比较:
A (1)地图挂在墙上。
(2)把地图挂在墙上。
B (1)衣报穿在身上。
(2)把衣服穿在身上。
(1)与(2)相比,(2)的动作性明显增强。
但是由于“把”字句中动词受其他连带成分的制约,“把”字句的情状不一定与单个动词的语义相一致

请看例子:
A (1)小张正向墙上挂(着)地图呢。
(2)小施正在穿(着)衣服呢。
B (1)墙上挂着地图呢。
(2)小施身上穿着衣服呢。
C (1)小施把地图挂在墙上。
(2)小施把衣服穿在身上。
同是动词“挂”“穿”,A、B、C三类里表现出来的语义功能是不同的。A类“挂”“穿”是小张、
小施正在进行着的挂地图、穿衣服的动作,处于运动持续的情状。B类“挂”“穿”是地图在墙上挂着、衣
服在小施身上穿着的状态,处于静止持续的情状。C类的“挂”“穿”既不完全显示运动的情状,也不完全
显示静止的情状。它只显示“挂”“穿”这个动词指示的动作结束而使“地图”挂在墙上、“衣服”穿在身
上的情状。因此,“把”字句的情状是复变型的,一般都由一个动作同指示该动作结果的行为和状态结合而
成。这种复变类的情状结构,动作与动作的结果紧紧粘合在一起,不允许动词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持续时间。
所以,“把”字句的情状显示出[-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而A类、B类中的“挂”、“穿”虽然
在[±静态]上产生对立,但在[+持续][-完成]上是一致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1.2“把”字句还具有[+成就]语义。
所谓[成就]语义是指该动词处置了它的对象后所产生出来的结果或状态。为了说明 问题 ,我们再来比
较一组例子。
A组 (1)乐队正在演奏“蓝色的多瑙河”。
(2)妈妈正在做女儿的新衣服。
上一篇:意识形态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思潮(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