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所动词、处所介词和未完成体标记 ——体标记(2)
2014-07-06 01:06
导读:从上面“著”(着)字简单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著”(着)从在连动格式中单纯引进动作结束到达的处所而在意义功能上开始虚化,最终发展为体标记,就
从上面“著”(着)字简单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著”(着)从在连动格式中单纯引进动作结束到达的处所而在意义功能上开始虚化,最终发展为体标记,就是遵循着处所动词>处所介词>未完成体标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V著L”句式是一个关键环节,发展的最后结果是:“著”脱离原来的直接成分——宾语,而前附到前面的动词上,最后重新分析为分析表示动词“动相”的标记。所以,“着”的持续进行意义正是从在连动式第二动词(V2)表示动作行为终结状态的位置上发展而来的。顺便提到的是,主要动词后即V2位置是一个“地震多发带”,不仅汉语中的许多虚词是在这个位置上虚化而来的(如“了”、“过”等),其他语言(如前文所举例子)也是如此。可以说一个动性不很强的动词用在主要动词后面很有可能会发生虚化。
但其他语言的处所介词虚化为体标记之后常常可以移动到主要动词的前面,如前文所举Khmer语(SOV语言)的nu由处所介词演变为体标记的时候,从主要动词的后面移到了动词前面,再如Igbo语(SVO语)的ná作为处所介词的时候是在主要动词后面,但是进一步虚化为体标记的时候就可以移动到主要动词前面:⑥
(8)a. ò bì ná óká
他 住 在 Awka
b. ná èrí n rì ná
他 未完成体 吃 食物 未完成体
à ú m mànyá(他正在吃饭喝酒)
喝 葡萄酒
而汉语的词序更为稳定,即使是虚化了,还是比较顽固地保留在原来的位置上,所以“着”虽然意义上非常空灵了,但是不能随便移动,仍然是滞留在当初发生虚化的位置上。汉语中确实在动词前面也有一个表示动作持续进行的标记词,但不是“着”从主要后面移动到前面的,而是使用了另外的词,如“在”,如“他在吃饭”表示“吃饭”这一行为正在进行。根据汉语词序比较稳定的特点,我们认为“在”与“着”的发展机制并不相同,虽然“在”在古汉语中也能出现在动词后面的位置上。 二 “在”的语法化机制 现代汉语中“在VP”可以表达某行为或某事件正在进行的意义,但是关于“在”是怎样虚化而来的,却很少有论述。我们目前只看到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有所论述,但他只谈到了形成的年代,没有说明形成过程。他指出,这种单用一个“在”表“正在”的意思,清代以前还没有,他举的例子是《儒林外史》上的:⑦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若是还在应考,贤契留意看看。
由于没有充分的历史材料,我们只能从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的现象出发进行拟测,我们认为,“在VP”中的“在”来源于连动式“在L VP”。
普通话中的一个语言事实是,当“在L VP”的L是一个意义虚泛的中性指示代词时,“在L”的处所意味也会消失,转而表示持续进行意义。吕叔湘指出:“‘在那里、在这里’等的处所意义有时很不明显,主要表示‘正在进行’。”⑧ 例如:
(9)人身上时时刻刻在那里消耗水。
(10)我在这里想明天的工作怎么安排。
例句中“这里”、“那里”都不必有先行词,都可以去掉。这是因为“那里”所指代的处所是对话双方共知或说话人认为无需特别指明的。说话人使用“这里”、“那里”主要是与主观世界、说话时刻起到一种“照应”作用。现代汉语中表进行的“在”字句也常常可以加上轻读的“这儿(zheir)”或“那儿(neir)”,如:
(11)他在(那儿)看书呢。
(12)杜梅的表妹给我开的门,说她表姐正在(那儿)哭呢……
而轻读的“这儿、那儿”已经不再具有近指远指的区别,是一个虚化的中性的指代词。因此我们推测:当“在”介引的处所L是一个无需明说的、只具有非常空泛的所指的时候,整个格式就表达进行的意义了。而处所L语义的虚化也使得L由于不必说出来而最终脱落,最终形成了“在V”表进行的格式。罗自群(1998年)通过对大量现代汉语表进行的“在VP”格式的细致考察,也说明了能够加上“这儿”、“那儿”之类词的“在VP”比不能加上这类词的“在VP”在虚化程度上较低,“在”还有一些“存在”的意义,⑨ 即在这儿VP>在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