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市场化减少消费流动性约束的实证分析(2)
2013-05-29 01:13
导读:由于LC-PIH假设所有的消费者都没有受到信贷约束,而这一假设在现实中并不成立,所以需要进一步放宽假设。参照Jappelli和Pagano (1989)、Campbell 和Mankiw(1989,
由于LC-PIH假设所有的消费者都没有受到信贷约束,而这一假设在现实中并不成立,所以需要进一步放宽假设。参照Jappelli和Pagano (1989)、Campbell 和Mankiw(1989,1991)的办法,假设部分消费者受到流动性约束,只能根据即期收入决定消费,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总量的比重为λ,他们的消费是c?1,该值等于永久性收入的变化量,也就是该部分消费者的即期收入,这部分消费者在第t期的消费就是c?1t;其余消费者是没有受到信贷约束的,他们的比重为1-λ,消费是c?2,这部分消费者在第t期的消费就是c?2t。参照Campbell等研究者的方法,有 c?t=c?1t+c?2t=(1-α) c?t +αc?t-1+λ(Y?t-αY?t-1)+ε?t,遵循方程(5),c?t是r的函数,经过变换推导,得到:
Δc?t=k+θr?t+λΔy?t+ε?t(6)?
方程中的各指标都已经取过对数,其中,ε?t是扰动项,k=(1-λ)k?*,θ=(1-λ)σ,ε?t=(1-λ)(e?t+v?t)?
如果真实利率和主观折现率都是常数,或者两种比率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令k′=k+θr,方程(6)可以写成:?
Δc?t=k′+λΔy?t+ε?t(7)?
为了研究金融市场化是否导致消费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引入金融市场化指数F?t,方程(6)变为:?
Δc?t=k+(θ?0+θ?1F?t)r?t+(λ?0+λ?1F?t)Δy?t+ε?t?
将该方程展开,得到方程(8):?
Δc?t=k+θ?0r?t+λ?0Δy?t+θ?1(F?tr?t)+λ?1(F?tΔy?t)+ε?t(8)?
在方程(8)中:θ?0代表了金融市场化之前,消费对利率的敏感程度;λ?0代表了金融市场化之前,“过度敏感”的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如果假设“过度敏感”完全是由流动性约束造成的,那么λ?0就是受到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的收入比重;θ?1代表了金融市场化对消费者行为的作用程度,如果金融市场化作用显著,消费应该对利率变动更为敏感,则θ?1>0,即方程(6)中θ值上升;λ?1代表金融市场化对流动性约束的缓解作用,当λ?1<0 时,表示金融市场化通过减少流动性约束降低了“过度敏感”的消费者比例,进而释放了潜在消费需求,这一结论无需假设“过度敏感”完全是由流动性约束造成的。?
本研究将以方程(6)、(7)、(8)为基础,使用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组成面板数据模型,并利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估计,目的是减少由于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全过程由Eview3.1软件实现。?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研究使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消费变量,而不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更贴近Euler方程的实际含义。Michael和Costas(2000)等使用的是不包括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数值,而Jonas(1996)则使用了多种消费统计口径分别分析,由于我国居民消费中耐用消费品仍然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使用包括耐用消费品购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31个省、市、自治区1979-2004年的年度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2006》和《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03》,经过比较确认,统计口径一致。方程(6)、(7)、(8)中的△c?t为取对数后的增量数值,所以,实际估计时,数据时间范围是1980-2004年。?
收入变量采用职工工资总额指标,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汇编1949-2004》提供的职工人数乘以平均货币工资计算得到,覆盖了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1979年至2004年的年度数据。可以获得的地区层面可支配收入数据都是按照农村和城镇划分,没有总数值。我国的职工工资指标统计较为完整,也能够较好地反映收入的状况,因此没有采用可支配收入数据,而采用职工工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职工工资总额都未进行价格平减,但两个指标所包含的价格上涨因素正好相互抵消。根据模型推导出的方程实际计算中,△y?t是职工工资总额对数的变化量。?
利率变量选用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取自《中国统计摘要2006》,1985年、1990年等年份该利率有两次或两次以上调整,使用调整前后利率并除以调整次数作为年度平均利率。在方程实际计算中,使用的是利率的百分数取自然对数,比如8.64%的利率代入方程中进行运算的实际值是8.64的自然对数值。当然,消费者实际面临的利率R可能并不完全就是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r,很可能要在r的基础上有升水或贴水,即R=r(1+ψ),其中,ψ是升(贴)水的幅度(ψ≤1时,表示贴水;ψ≥1时,表示升水),但我们假设 ψ是一个常数,这样R的变动趋势就可以用r来代替了;同时,还假设同一时间全国各地消费者面临的利率是相同的。?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金融市场化指数F?t使用周业安、赵坚毅(2005)测算得到的数据。周业安、赵坚毅(2005)的金融市场化指数建立在黄金老(2001)等人研究的基础上,使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1978-2003年我国金融市场化指数时间序列,该序列很好地刻画了金融市场改革过程的波动。但是,该指标从1978年的-1.04577到 2003年的1.74233,数值有正有负,而方程(8)需要借助λ?1的正负来判断金融市场化的作用效果,因此,1978年的自由化指数定为0,其后各年自由化指数在原先基础上加1.04577,得到新的自由化指数时间序列,使F?t≥0。?
三、实证分析与理论解释?
(一)金融市场化降低我国消费流动性约束的实证分析?
首先对我国大陆1979-2004年31个省市的总体情况进行计算分析,方程(6)、(7)、(8)的面板数据GLS估计结果如表1,原方程是包含常数项的,这里省略常数项的估计结果。?
从表1可以看到,各模型的R平方值都超过了0.4,有显著的统计意义,说明方程总体效果良好,DW系数也都很接近2,表明模型没有明显的序列相关问题。?
方程(7)假设利率不变,这一假设在我国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的背景下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其估计结果λ代表消费对即期收入“过度敏感”的消费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该值为58%。如果认为“过度敏感”仅仅是由于流动性约束造成的,那么该值意味着在1980年到2004年间,我国有58%的消费者受到流动性约束,真实消费需求遭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