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通货膨胀是我国乃至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本文探讨了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着重从的财政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充足、固定资产投资过快过热等方面探讨具体原因。
【关键字】通货膨胀 财政 货币政策 流动性
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过程。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但也引发了新一轮的价格上涨,CPI出现了连续上升的趋势。与过去相比,此轮通胀的成因更为复杂,是供求影响、成本推动、结构性通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属“混合型通胀”。文章从以下方面探讨了其原因。
一、受金融危机下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
2008年经济危机袭击全球,我国为了摆脱危机影响,促进经济增长,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4万亿的财政投资投资计划,使我国相对平稳的度过了经济衰退,但这一巨大投资也埋下了此轮通胀的隐患。前阶段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导致大量的超额货币供给涌入市场,引起市场流动性充足、固定资产投资过快、房产价格全面上涨及农产品炒作。
(一)宽松货币政策下的流动性充足
国际上最常用的是M2/GDP的比值来衡量流动性过剩情况,1995年、2000年M2/GDP的比值分别为1.00、1.36。随着经济危机下,政府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的运行,2009年该比上升至1.78,提高幅度较大,据统计,2009年准货币M2-M1达到386223.5亿元,是2000年的4.7倍,从侧面显示货币供给量已经超过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尽管央行已连续多次上调准备金率,但市场流动性依然很充足。超额货币供给量部分沉淀转化为“定期存款”,但更多的直接流向了市场,哄抬了物价。
(二)固定资产投资过快
银行资金充裕下,企业获取资金容易,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都出现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剧。2008年以来,伴随着4万亿元财政投资计划的实施和信贷的大规模投放,中国经济复苏和回暖的迹象日益明显,各种基础设施的投资增长迅猛。200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1%,与GDP增速差距扩大到20.0个百分点。根据中经网的统计,2011年的前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4万亿元,同比增长24.9%,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扩大和增速过快使本来很多资金流动比较缓慢的行业加速了资金流动,加快了货币周转率,因而增加了市场的超额货币供给,从而抬高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
(三)流动性充足下的通货膨胀预期社会上存在超额货币供给的时候,大量的闲置资金除了流向股市、房市之外,还涌入了农产品市场。绿豆、土豆、大蒜、生姜等日常生活品成了炒作的对象,价格大幅度上升,引起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新一轮上涨,进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预期。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存在通胀的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更多的人愿意把货币转成资产持有,从而进一步推涨了资产价格,导致更多的超额货币供给涌入市场,通胀进一步加剧。
二、食品等农副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
土地和劳动力供给不足是导致农产品价格长期看涨的重要因素。土地的供给具有刚性,一定时期内,土地的总量不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本大量处于城市郊区的农业用地转为城市建设居住用地,这一进程引发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耕地的减少,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大规模缩减,从而导致农产品供应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