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2004年银行与货币政策预测

2013-08-19 01:05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2004年银行与货币政策预测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在积极的政策不再成为宏观调控的政策主力时,一直处于配合
在积极的政策不再成为宏观调控的政策主力时,一直处于配合地位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地位将相应上升,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将有所加强。货币政策当前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在防“过热”的同时治理“通货紧缩”。2004年,央行将尽可能采取一些较为温和的政策和措施,进行预调和微调,在保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正确引导预期。

  一、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减弱,货币政策调控作用增强

  1998年以来,为缓解通货紧缩,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拉动内需;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于防范风险,并与财政政策相配合。这样的政策组合在通货紧缩,经济景气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随着连续6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累积效应不断释放,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宏观及微观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我国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比前几年明显增强,经济的内生性自主增长机制在逐步形成。这就相应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要减缓“积极”力度的问题。

  随着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通货紧缩有所缓解,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配合也面临着新的矛盾。2003年8月,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利率上升,债市出现暴跌,继而引发发行困难,先后出现第八期国债流标和第九期国债推迟发行,这集中反映出收缩性的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冲突。

  由于经济形势出现变化,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原有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也面临着调整。一方面,在考虑积极财政政策必要的连续性的同时,应逐步校正财政职能的越位和缺位,淡化“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意味,并逐步转向正常的更好发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再成为宏观调控的政策主力时,一直处于配合地位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地位将相应上升,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将有所加强。主要体现在保证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为经济运行提供较为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在保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货币政策有所“收缩”,但不会出现“紧缩”

  针对2003年以来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央行已经做出了“偏快”、“过猛”的判断,并果断地采取了“收缩”的货币政策措施,因此,2004年货币信贷的增速将有所降低,不会超过2003年的较高水平。但货币信贷不会出现“紧缩”。

  首先,当前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主要危险是生产过剩导致通货紧缩加剧,而不是通货膨胀。之所以形成以上判断,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当前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目前只是投资出现了增长过快的迹象,而国内消费仍增长乏力。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仍是剩余经济。

  其次,当前所面临的是投资需求旺盛,新一轮经济增长出现,商业积极放贷。在新的形势下,一方面,货币政策需要继续保持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而不是紧缩银根;另一方面,在利润增长的要求下,在储蓄存款高增长以及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压力下,各商业银行仍可能保持放贷积极性。

  再次,从2003年以来货币政策执行与金融运行的情况来看,面对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央行尽管采取了收缩的政策,但政策手段较温和。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央行并无大力收紧银根的意图。

  最后,我国坚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将相应扩大国内货币投放。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下,为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必须大量买进外汇,从而被动形成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投放。

  总之,货币政策当前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如何保证新一轮经济增长不会夭折,在防经济“过热”的同时治理“通货紧缩”。因此,货币政策不会采取“急刹车”的措施,在总量上“收缩”得太快、太紧,货币信贷也不会出现“紧缩”。2004年,央行将尽可能采取一些较为温和的政策和措施,进行预调和微调,在保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正确引导社会心理预期。预计2004年全年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将达到18.5%左右,狭义货币M1增速将达到18%左右。

  三、贷款高增长格局难以再现,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将加大

  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一反前几年“惜贷”的局面,开始出现加快势头。进入2003年以后,贷款更是“超常”增长。今年前10月人民币贷款同比累计多增11069亿元,超出上年全年贷款6857亿元。

  今年贷款之所以“超常”增长,其中既有经济增长的内生性需要这一合理因素,也有地方政府推动,商业银行急于“抓降”不良资产率等体制性问题。由于央行对贷款高速增长果断地采取了控制措施,今年贷款的高增长的局面在2004年很难再现。目前货币政策面临复杂局面,货币政策在总量上不能“紧缩”。信贷作为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在总量上也不能出现紧缩。预计2004年全年新增贷款将保持在2.8万亿左右。

  我国贷款高增长所潜在的金融风险恰恰在于我国信贷结构的不合理。例如,贷款多投向中长期贷款和国家重点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这种信贷集中孕育着新的风险隐患。再如,在房地产业与汽车这两个高增长行业带动下,钢材、水泥、建材等原行业出现普涨,并吸引贷款向以上行业集聚。不但造成行业“过热”,也形成新的不良贷款的风险。与货币政策的功能不同,信贷政策除具有调控总量功能外,还具有调整结构的功能。在强调货币政策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信贷政策的结构性调节功能将有所侧重。通过鼓励和限制的信贷政策措施,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在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同时,减小潜在的金融风险。

  四、居民储蓄分流力度加大,但仍将维持高增长格局

  2002年,居民储蓄增长出现提速,在保持原有增势的基础上表现得更为“突飞猛进”。2003年,居民储蓄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持续高位运行。继本外币居民储蓄在2003年2月末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后,9月末,人民币居民储蓄也突破10万亿大关。10月末,本外币并表的居民储蓄同比增速达到21.2%.

  当前,居民储蓄存款存在的“超储蓄”现象(即居民储蓄增速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这既反映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和居民收入两极分化,也反映了我国体系的不合理和居民投资工具的匮乏。而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还加剧了银行放贷的压力,使金融风险向银行体系积聚。因此,面对居民储蓄的高增长,主管部门一直在寻求对其进行合理分流的途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出。

  2003年10月,几家基金公司相继提出设立货币市场基金的。货币市场基金(MMF)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例如短期国债、债券回购、央行票据等安全性极高的金融品种。在国外,MMF以其低风险、高流动性、稳定收益三大特性,成为替代银行存款的常用工具,有“准储蓄”之称。在美国,家庭短期的22%以MMF的形式存在,其规模已远超储蓄存款。

  尽管居民储蓄面临分流,但居民储蓄高增长的态势,在2004年仍将维持。这是因为:首先,近年来储蓄存款增加的刚性和稳定性在持续增强。这主要体现为居民储蓄意愿的不断增强。

  其次,MMF等新兴的投资工具,短期内很难大规模分流储蓄。一方面,很多因素制约MMF发展。例如,货币工具的缺乏。另一方面,MMF对多数居民而言还非常陌生,对其接受度可能会较低。

  再次,由于居民储蓄是银行吸收存款的主要来源,也是发放贷款的主要依据。在当前,信贷业务仍是银行主流盈利业务的情

上一篇:WTO与中国银行业—入世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