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分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与调整机制
2013-09-01 01:01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二级分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与调整机制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 二级分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优化取向应着眼于6个
[摘要] 二级分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优化取向应着眼于6个方面:一是优化系统内部的资金配置机制,变差额集中配置为全额集中配置,提升资金配置的决策层次;二是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三是完善内部资金价格体系,是对全额集中的上存资金不分种类、期限,以支行为单位设立单一帐户,确定一个档次利率。把全额配置的借用资金划分为备付资金限额借款、信贷资金借款、内部资金占用限额借款和超限额借款四大类,依据借用资金的不同种类制定差别利率;四是完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有效性和缺陷性信息反馈机制;五是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及调整规程;六是建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效应的反干扰机制。内部资金转移理论价格是制定内部资金转移实际价格的基准,内部资金转移实际价格围绕基准价格上下浮动。在深入分析内部资金转移机制改革取向和转移价格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构筑内部资金转移中的上存资金、借用资金的基准利率和实际执行利率的核定模型,进一步探讨定价模型中主要因素定量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集中配置资金 全额借贷制 内部资金转移 价格形成机理 定价模型 调整机制
在里,实现安全性约束前提下的整体盈利最大化是每一个商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永恒主题。推进这一主题活动的一项重要政策性措施,就是对直接影响分权商业银行的整体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内部资金流通进行必要的约束管理与激励管理,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则是一种有效的调控工具。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改革和正确运用这一调控工具,有效地促进了系统内部资金流向和流量结构的优化,但也存在着资金价格失真、资金运行不畅、调控效能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暴露已有很长时间,缘何至今未能得以妥善解决?个中原因尽管很多,但根子无非两条:一是内部资金转移的经营理念在行为上还没有根本转变到位,传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无偿划拨和低划转意识还没有根除。二是内部资金转移缺乏科学合理的定价模型与灵敏高效的调整机制。本文试从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出发,以全行资金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和整体质量最优化有机统一为导向,深入探讨二级分行内部资金转移的定价模型与调整机制。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一、二级分行资金资源内部转移定价机制优化取向的理性分析
资金资源内部转移定价机制作为商业银行系统内部确定与调整内部资金价格的载体,其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合理性,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对下级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考评结果的合理性、准确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产生截然不同的效应作用。二级分行资金资源内部转移定价机制优良,有利于确保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合理性,增强对支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考评结果的合理性、准确性、公平性和公正性,从而对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产生应有的正效应作用;否则,就有可能对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产生一定的负效应作用。
衡量二级分行资金资源内部转移定价机制是否优良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一是系统整体质量、效益最优化导向明显。内部资金价格作为一种重要的资金资源配置调节杠杆,应当突现全行资金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和整体质量最优化有机统一的导向功能,对各子系统的资金资源配置行为起着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和集聚作用。二是有利于“两个积极性”综合效用的更充分发挥。依据资金资源内部转移定价机制所制定的内部资金价格及其产生的调控效应,既要有利于更有效地调动全体支行千方百计扩大存款的积极性,又要有利于调动各支行想方设法在保证信贷资产安全性的前提下扩大有效贷款的积极性;既要有利于更充分地调动贷款低效高险支行增加净上存资金或减少借用资金而努力增加存款和压缩低效贷款的积极性,又要有利于更充分地调动贷款高效低险支行增加净借用资金或减少上存资金而努力扩大有效贷款的积极性。三是市场调节与计划调控的理性匹配。在微观领域,市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调节工具。但是,在宏观金融领域,单纯运用市场调节微观金融单位的筹集或运用行为,却未必是一条较有效的途径。应当将市场调节与计划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说,在所设计的资金资源内部转移定价机制中要隐含着资金供求关系和资金市场价格因素,使资金供求关系和资金市场价格在制定和调整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还要包含内部资金供给与需求双方的资金利润率目标参数,通过这一参数的变动,确保依据资金资源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制定和调整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更有利于实现系统整体资产质量的最优化和整体经营效益的最大化目标的圆满实现。四是有益于支行经营效益的公正、公平、合理评价和比较。实施分部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是有效运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稳定、快速、高效、安全、持久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必然趋势。经营效益是经营管理目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是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评价和考核的重中之重。对支行经营成本与效益起着重要的分配、转移作用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应当在制定和调整时兼顾上存资金支行、借用资金支行的合理经济利益,本着成本与收益对称、风险与收益对称、整体与支行利益共同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制定和适时调整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五是设计的资金资源内部转移定价机制简单易行、切实有效。我们设计资金资源内部转移定价机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使现实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制定与调整工作增强效率性、规范性、有效性和公正性。这就要求设计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在实践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符合现实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运动规律,紧贴现实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条件,在定价模型中设置的经济参数不能太多,各经济参数的数据在现实核算系统中能够容易拿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二级分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优化取向应着眼于以下6个方面:
首先,优化系统内部的资金配置机制。长期以来,工商银行资金营运由于配置决策层次较低、配置主体多元化、配置方式和手段落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系统内部资金转移调控乏力、低效,导致了全行资金配置的整体质量较差和效益不高。为此,急需深化资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系统内部的资金配置机制。基本思路是根据总行姜建清行长“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按照先分行、后总行的步骤建立资金中心的组织模式,推行内部资金借贷制,逐步实现对全部资金来源和运用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并在部分一级分行逐步推广收支两条线的资金集中管理办法”的指示精神,变差额集中配置为全额集中配置,提升资金配置的决策层次,在更大范围内按更高标准来配置资金,以尽快形成高效的资金“硬约束”机制,优化全行资金配置结构,提高全行资金配置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其次,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基本思路是将净上存资金支行、净借用资金支行、二级分行作为一个经济利益既统一又有差异的整体系统,从这3个行为主体的成本——收益角度入手进行资金资源配置中供求行为方向分析。在完全利率杠杆决定资金供求是否作为的条件下,支行扩大净上存资金旨在追求比增加贷款等其他资产或不增加存款负债更多的帐面效益和实际得利,支行扩大净借用资金旨在追求比增加存款等其他负债或减少(不增加)贷款更多的帐面效益和实际得利,二级分行行集中统一调剂和控制下属支行的资金配置关系,旨在通过资金供求价格关系的理顺和协调,追求全系统整体资产质量的最优化和整体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根据这三者行为方向进行整合,寻求较佳结合点,体现在妥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