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中小风险成因分析
银行风险产生有一般性原因和特殊性原因,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微观业务操作方面的原因,有商业银行外部的原因、更有其内部的原因。
(一)我国经济体制不完善,不佳,中小银行受到歧视
我国的金融体制有两个明显的特征:政府主导型和垄断性。中央政府主导中小银行的体制结构,地方政府主导中小银行的业务经营,这使得中小银行逐渐习惯于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行事,意识薄弱。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有垄断地位,中央银行习惯于用国有银行的模式“克隆”中小银行,中小银行也有意模仿国有大银行,这都导致中小银行在、业务范围等方面均与国有商业银行雷同。而中小银行在金融政策环境中,近几年又受到政策歧视,使得中小银行的生存更加困难。
(二)规模偏小导致的各种竞争劣势与风险
首先,规模偏小将影响中小商业银行在公众心目中的信任程度和信用评级。其次,中小银行缺乏自身联行能力,其大部分结算需要通过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代理,结算时间长,手续复杂。第三,规模偏小将使得银行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风险增大。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与国有银行以及其他中小银行在市场定位方面明显雷同
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无视其自身在资金实力、管理、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在客户和业务的选择上盲目与国有银行竞争,片面倾向大企业集团和金融批发业务,对中小规模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中小银行之间市场定位也趋向相似,忽视了各自在组建时间、经营规模、人员素质、地方经济等方面的不同,缺乏各自的经营特色,从而导致了银行业的无序竞争和严重内耗,降低了金源配置效率,使中小银行普遍经营困难,风险增加。
(四)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各项规则不完善
中小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这使得董事会权力弱化,监事会难以发挥作用,经营班子的权益和责任不对称,风险意识薄弱。在银行发展中主要体现为:1)业务的自我发展与约束机制难以建立;2)风险意识不强,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缺乏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进行日常分析的工作机制,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技术得不到有效运用;3)内控制度存在缺陷,致使风险增加。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从中小银行风险的成因来看,中小银行既缺乏竞争优势,又缺乏的倾斜,所以,更应关注其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一)树立风险意识,培养风险管理
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至关重要。要重视风险,强调防范和控制风险是发展的第一生命线,只有不断降低风险,保证资产安全,才能生存和发展。为此,必须建立规范的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程序,严格按照程序办事。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防范并化解风险
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在于通过权力制衡监督管理者的绩效,保证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银行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给银行带来良好的回报。中小商业银行完善治理结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相互制衡的机制;2)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强化信息披露方式,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透明化;3)建立体现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的薪酬制度,将代理人的报酬和其产出绩效相联系,以此来降低监督和信息成本。
(三)建立整体风险管理框架,健全风险控制体系
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一般是分别计算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数量,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但只是将市场风险额与信用风险额简单相加会大大高估整体风险。新的模型(如图1所示)整合两种风险,以便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对债券和贷款市场因素、信用因素以及流动性因素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