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从地方平台本身看,存在资本金不实、项目现金流不足、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风险。
1、资本金来源不实风险。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资本金一般由股东出资,但出资形式五花八门。少数地方融资平台存在注册资本不实或不乏“垫资”现象。如有通过与、信托合作,推出“银信政”信托理财产品,认购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股权,所筹资金多数被用作项目资本金,然后向银行融资,再赎买理财产品;也有以流动资金搭桥贷款充当项目资本金;还有通过高估实物出资或出具虚假注册资金证明等手段虚假出资,等等,致使资产负债实际比例过高。据2009年银监会的显示,地方融资平台资产负债率普遍高达80%以上,且在不断扩大。
3、项目现金流不足风险。地方融资平台经营的项目一般有两种:一种如城市广场、道路、整治等市政基础设施,属于产品性质,是私人资金不愿意进入的领域,商业化运作程度不高,项目本身不产生收入或收入仅能维持自身的日常运作,无力还贷,靠地方兜底,而财政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另一种如路桥、地铁、污水处理等,具有稳定的现金流,但项目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收益偏低,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也导致其还款来源具有不确定性。
3、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风险。地方融资平台政企不分现象比较普遍。公司法定代表人和主要人员往往是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兼职或政府有关部门指派,责任主体十分模糊,贷款是平台公司,资金使用者是项目建设单位,项目的受益者是政府,还款来源主要依赖于项目附属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或地方财政补贴收入,地方融资平台在职能定位、收支和债权方面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一旦实施破产,银行难以追索,贷款将面临巨大风险。
(三)从商业银行看,存在思想认识偏差、资金监管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1、思想认识出现偏差。一方面,受传统思维影响,商业银行将贷款贷给国有企业,个人可以规避风险的嫌疑。加上地方融资平台项目金额大、期限长,短期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很低,从而使一些银行对政府背景的企业和项目情有独钟,热情有加。另一方面,在外部竞争激烈和内部考核严厉的双重压力下,许多银行竞相争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份额。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项目一时成了“香饽饽”。
2、资金监管不到位。一方面,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由地方政府“统借统还”的模式,使银行无法掌控资金的来源、运用,资金一旦进入财政预算的“资金池”,难以将对应项目一一区分开来,让银行贷后十分被动。另一方面,银行只掌握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规模,却不了解政府兜底的负债,即政府资产负债表不公开、不透明。在一些地方已暴露出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与债务匹配度不一致的现象,使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存在一定程度的总量聚集风险。
3、银行操作不规范。在应对全球危机和国内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一些银行在项目资本金未核实、项目未完成立项审批或多个项目打包的情况下就放出贷款,为贷后管理埋下隐患。
四、后危机时期商业银行信贷策略选择
尽管地方融资平台业务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但由于我国正处于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并进入金融危机后的过渡期,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确定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以地方融资平台为代表的政府融资渠道还将扮演重要角色。据中金公司研究报告预计,地方融资平台2010年和2011年后续贷款约为2—3万亿元,2011年底总余额将达到约1O万亿元。因此,在新时期如何拓展该业务、考量其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