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完善业绩评估和资本约束的激励机制,加快建立以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目前有些商业以经营利润为中心的绩效考核并不能反映银行各级机构的潜在风险,因而有些银行机构追求通过简单的规模扩张来实现利润的增长。实践证明,忽视风险的扩张是非理性的和低质量的,在业务规模增长的同时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在未充分计提损失准备的情况下,对经营利润的考核并不能真正反映各级机构的风险和业务发展的质量。以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作为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是国内外银行业公认的比较科学的业绩考核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追求利润与控制风险之间的矛盾。因而,我国商业银行应按照经济资本的要求,在实施经济资本计划管理的同时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为核心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将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引导各级银行机构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上,在降低风险的同肘提高效益,实现内涵式、可持续增长。
3.加强资本预算管理,积极构建经济资本预算管理架构,以经济资本调节资产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资本预算管理,是中国商业银行以资本约束自身经营行为,抵抗资产风险的有效手段。部分商业银行受传统经营管理思想的影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拼命扩大业务规模、不计抢夺份额,这是粗放发展模式的主要表现。但与此同时,资本积累缓慢与资产高速增长形成强烈反差,缺乏资本支撑的业务风险急剧放大,不良资产急剧攀升,严重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通过利用经济资本预算管理,强化资本对风险资产增长的约束,把业务发展建立在坚实的资本基础之上,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4.加强完善风险衡量和资本配置的手段,积极抓好在数据、系统和技术等风险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
5.建立集中化和垂直化的风险治理结构与控制流程,在政策上把握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的内在联系,最终实现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有效融合
目前,总体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已演变为资本筹集、资本的内部优化和资本的外部分配三个环节,从而使整个资本管理流程都与风险管理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对接。为保持合理的资本水平,银行应实现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对接,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建立集中化和垂直化的风险治理结构与控制流程,通过构建“流程银行”,进一步改善组织运行体系,提高资产定价能力。同时,为增进股东价值而不断实施的风险调整和资本调整,使银行的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一样,实现了从过去的静态和被动管理向动态和主动管理的递进,使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有效融合,达到双赢目的。
6.加快建立和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着力加强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和后评价体系建设
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目前还沿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的总分行制,按区划设立分支机构,机构下设风险管理部门。这种组织体系的弊端是管理层次多、对市场信号反应慢、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差。未来,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在董事会的下面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的最高审议机构,确保全行风险管理战略、偏好的统一和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和后评价体系。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应该以一个银行的风险偏好为基础。银行要在承担风险的水平和收益期望和对风险的容忍水平一致的前提下,体现银行总体和各个业务单元承担风险的性质和水平。其次,风险管理政策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应该涵盖所有的业务和领域,每个业务部门和地区都必须执行,不应存在政策制度的“死角”,同时,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又要体现分类管理和因地制宜的差别化原则,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区别对待,即要突出差别管理。要使风险管理政策制度适应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从事后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检查和回顾。后评价体系要以风险和收益的量化为基础,在目前情况下,要以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为主要内容,降低不良资产的比率,提高资本回报率。同时,对风险管理政策、风险决策过程进行“回头看”,经验教训,并据以调整人员、改进流程、加强管理,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