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加强行为控制和管理。要完善决策体制,加大对授权执行情况的监督制度;要明确划分岗位职责,使员工各司其职,各行其事;要建立人与人、岗与岗、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分支行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监督的机制;要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奖惩机制;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制度,控制经营风险。
3.加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指标体系约束银行的资金运用,以确保银行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协调,使商业银行能够做到稳健经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中的比例指标一般分为三类:一是流动性指标,如存贷比例指标、备付金比率指标、同业拆借比例指标、中长期贷款比例指标等;二是安全性指标,如抵押、担保贷款比例、资本充足率指标、单个贷款比例指标等;三是盈利性指标,如资金利润率指标、贷款收息率指标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质上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监管的一种手段,是政府通过介入对银行业施以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因具有鲜明的量的限度和结构规定,具备了较强的可操作性特点。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4.加强商业银行放贷管理。
(1)加强对贷款种类与形式的管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中担保贷款的比重过大。一旦借款企业与担保企业经营效益都恶化,而无力偿还贷款时,信用风险就会成为事实。所以应努力降低担保贷款比重,加大抵压贷款比重。同时,要避免贷款过于集中在同一企业。
(2)加强贷款管理,落实贷款分类法。计算银行在一定时点的风险资产总额,预测银行应有信贷资金的支付水平利贷款呆账准备的比例,避免出现盲目导致信贷资金损失。
(3)提高对企业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商业银行评估体系中人为因素较多,因此,应在评估中设置贷后检查评估项目,对贷款的使用,贷款单位的重大事项,等进行评估判断,避免人为因素导致信贷风险。
5.关注宏观调控走势,保持贷款合理均衡增长。银行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一旦发生国家采取调控措施,或者改变产业政策等情况,潜在的贷款风险就会很快显现出来,因而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换,正确认识宏观调控意图,绝不能在流动性压力和短期盈利冲动下,盲目追求贷款规模的扩张。
(1)要跟踪分析宏观经济和货币信贷发展走势,密切关注重点行业的走势,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产品目录调整信贷结构,减少向产能过剩行业、高耗能行业的贷款投放。
(2)要限制贷款投放过度集中于某些行业或企业,目前我国银行虽然大都能满足监管机构关于贷款集中度的相关规定,但是对关联企业贷款的风险仍然值得关注,商业银行需要随时注意关联企业贷款风险新的表现形式,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应用银监会的客户风险信息,建立刚性约束,严防集团关联客户信贷风险。
6.拓宽信贷领域,提高风险定价能力。信贷业务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资金运用的主渠道,在保持传统的信贷业务合理均衡增长以外,商业银行应积极拓宽信贷领域,大力培育包括消费信贷、中小企业贷款等信贷。西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仍然很大。加大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不仅为银行拓展了新的信贷领域,有助于分散信贷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而且作为银行给居民提供的金融服务,消费信贷有助于降低居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对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有着拉动作用有利于扩大内需,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