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国有银行改革新思路网(4)

2013-12-08 01:35
导读:接作用——是一个绝好的过渡模式。而且更关键的在于,在这种模式下,原来的国有会逐渐转向对民营的支持,从而提高金源的配置效率,这是最重要的,
接作用——是一个绝好的过渡模式。而且更关键的在于,在这种模式下,原来的国有会逐渐转向对民营的支持,从而提高金源的配置效率,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改革国有银行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巴曙松,2001:《民营银行:炒作与务实》,《消息报》1月5日,NO.418。

2.樊纲,1993:《两种改革与两种改革方式》,《经济研究》第1期。

3.樊纲,1999:《克服信贷萎缩与银行体系改革——1998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1999年展望》,《经济研究》第1期。

4.樊纲,2000:《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经济研究》第1期。

5.杰拉德·克里根,2002:《银行体系改革:中国应选择哪种模式?》,《国际研究》第5期。

6.郎咸平,2003:《银行改革:产权无关论》,《新财富》第1期。

7.刘伟、黄桂田,2002:《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结构》,《经济研究》第8期。

8.刘迎秋,1994:《“民营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分析》,《经济研究》第6期。

9.孙章伟,2002:《国有银行所有权安排的经济分析》,《国际金融研究》第12期。

10.盛洪,1996:《关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过渡过程的研究》,《经济研究》第1期。

11.朱桂芳,2002:《央行谢平语出惊人:四大银行竞争只为讨好“父亲”》,《南方日报》4月16日。

12.徐滇庆(主编),2001:《金融改革  路在何方——民营银行200问》,北京大学出版社。

13.杨灿明,2001:《产权特性与产业定位——关于国有企业的另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研究》第9期。

14.杨瑞龙,2003:《国有企业只有一个负责任的“”》,《经济日报》2月13日。

15.易纲、赵先信,2001:《中国的银行竞争:机构扩张、工具创新与产权改革》,《经济研究》第8期。

16.殷树荣、李新颜,2003:《浅析产权与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第2期。

17.张杰,1997:《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与清债博弈》,《经济学家》第6期。

18.张杰,2003:《中国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谜团》,《经济研究》第1期。

注释:

中国大学排名

①  2002年下半年在关于民营银行准入问题争论中的“新建派”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主要文献可参阅徐滇庆(2001)。

①  国有银行在整个金融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02年底,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所有总资产的58.7%(《中国人民银行季报》,2003—1,P96)。

②  虽然目前国有金融机构效率低下,但其员工也不会轻易跳槽,原因在于他们不单单要考虑问题,还要考虑福利、家庭的稳定等一系列连动问题。

③  即使在2006年全面对外开放金融业,外资金融也不会很快进入国内。原因是在一个陌生的下,他们还需要几年的摸索期。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的金融领域至少还有10左右的稳定改革期。

④  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国有企业的第一注资人国家,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其对国有企业的注资能力也大为削弱,而鉴于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同属“国有”,“国有银行就在实际上代替国家充当了对国有企业注资人的角色”(张杰,1997),从而,国有银行可以毫无顾忌的放贷款。

①  事实上,从后面的分析来看,国有银行在对民营企业贷款上根本没有动力,所以更多的时候“民营企业毫无信誉而言”往往成为其拒绝放款给民营企业的借口,而不是去努力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

②  而且,如今国有银行普遍实行贷款责任制,信贷员对自己放的贷款全程追踪,承担相应责任,这就更加不利于对民营企业放款;对高层人员,就更不愿意看到贷款给民营企业出现风险,那将事关其政途。所以,在国有银行内部从上到下,都没有动力给民营企业贷款。

③  谢平曾说过,四大国有银行表面上的相互竞争只是为了讨好“父亲”(朱桂芳,2002)。

④  随着国有银行发挥“性”(表现在对一些产权特性和产业定位错位的国有企业的支持)的功能越来越弱,其“竞争性”必然会越来越强,当“公共性”消失的那一天,就是其市场化改革完成的时刻。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公共领域,国有企业的存留将是必然的,而一些本应由私人经营的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企业,随着改革的推进,最终将会转变为私人企业。而剩下的一些在纯粹公共领域的国有企业所需要的金融支持可以由政策性银行来提供。从这个意义上,目前的政策性银行还不能担此重任。

①  其实,国有银行改革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也是“一场由原来的‘老子’发动的矛头指向自身的革命”(杨瑞龙,2003)。

②  此说法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下能否实现真正的“民营”?所以,这里仅有的分歧在于,虽然在当前实现国有银行私有化不现实,但也必须相当大幅度的调整国有银行的产权才有可能实现“民营”。

③  原因在于分散的个人实体并不能产生对国有控股方的实质性牵制作用(国有法人实体就更不用提了);而在实现“民营”之后,国有银行必然能顺利上市,那时才是个人投资主体进入的最好时机。

④  这时也许有人会认为,如果国家仅仅作为一般投资者而获取投资收益,那么,以政府非盈利的行为目标而言,也就不存在国家控股的必要(殷树荣、李新颜,2003)。但我们说,这种安排只是一种过渡形式,国家控股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金融风险,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前面讲到的国有银行的“公共性”在短期内还有必要存在。另外,郎咸平(2003)对世界上78个国家和地区的958家上市银行的股权结构做的表明,这些上市银行中,国家持股的比例最高,占28%。其实这恰好说明了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国家对银行业适当控制的合理性(可以肯定地,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离完全的市场化水平——尽管这一概念至今还有些模糊——仍还有相当的距离)。

①  由美国的《银行持股公司法案》来看,如果持股权超过24.9%,就认为存在控股问题,甚至股权在10%与24%之间也可能存在着控股问题(杰拉德·克里根,2002)。

上一篇:浅谈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