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方法分析(1)

2014-04-19 01:02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方法分析(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文章探讨了操作风险的含义,结合银行现有的管理

【摘要】文章探讨了操作风险的含义,结合银行现有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分析了我国操作风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建立科学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优化程序制度和流程设计、加强操作风险的度量、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控制


  2005年以来,国内金融业发生了一系列因操作风险导致金融机构陷入危机甚至倒闭破产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的责任人的级别之高,损失金额之巨,影响范围之广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众和潜在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信心。2005年年初,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行长高山卷款10亿元潜逃;3月24日,银监会查出农行包头分行重大违法经营案件,涉及金额1.15亿元;仅8天之隔,中国银行北京分行6.4亿元烂尾楼骗贷大案暴光,等等。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操作风险正在逐渐显现,控制操作风险迫在眉睫。
  
  一、操作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界定
  在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方面,学术界已有不少的探讨,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界定,使得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操作风险定义。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操作风险定义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给出的界定:“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2、操作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1)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的不完善、滞后性、执行不力等。目前,各商业银行的制度建设正朝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但由于内控制度和各程序设计上存在缺陷,许多制度都执行不力从而流于形式;制度的滞后性使得制度的建设跟不上业务创新的需要。 大学排名
  (2)内部的人员因素。包括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员工的业务能力、越权和滥用职权行为、关键人员流失等。人是操作风险防范的主体,在操作风险的控制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银行和内部员工之间的劳资和法律纠纷,员工因意外伤害而要求赔偿的事例也不断出现,增加了操作风险的损失。
  (3)系统因素。包括软件、硬件设备、操作系统网络等。目前,银行都实现了网络化,这样系统的评估与升级、系统日常维护、系统安全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出现失误,就会产生操作风险。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由于网络故障,可能会出现存款重复入款、取款未下账等。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将钱取走将使银行蒙受无谓的损失。
  (4)有关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外部欺诈、抢劫、黑客攻击、盗窃以及地震、经济萧条、战争等不可抗因素。从短期来看,操作风险主要来自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在银行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由于内部和外部欺诈所产生的损失额占到全部损失的70%,损失频度和强度均高于其他类型;从长期来看,随着银行业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黑客攻击等技术性因素产生的操作风险越来越多。
  
  二、操作风险现状及问题分析
  
  自我国打破人民银行“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以来,各商业银行都在完善内控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但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防范仍处在探索阶段。无论是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框架还是操作风险的度量、管理和化解手段上,都处于初级阶段,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错误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其风险防范的重点放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防范上。操作风险与之相比,不论是在制度规则和认识水平上都比较低,尚未形成内控文化。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就形成了国内银行错误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我国向来是“人治”为主,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当发生重大事件时,才采取强硬的处罚手段来进行管理,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缺乏事前和事中的控制,使许多重要的防范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做到防范于未然。

大学排名


  2、内控体系不完善
  目前,各商业银行内控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现阶段各银行的管理体系是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支撑,在全行范围内,没有形成针对操作风险的统一政策标准,使操作风险的管理处于分散、割裂状态。第二,总分支行制下的直线职能削弱了内控力度,各级负责人横向权利过大,为操作风险的发生提供了空间。第三,未建立操作风险评价、监督和整改机制。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操作风险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而主要利用稽核、审计等事后行为来控制风险。缺乏全过程管理,缺乏对操作风险历史损失数据的积累,缺乏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评价以及整改和反馈机制,一旦制度设计有缺陷,往往引发系统性风险。
  3、内控制度执行流于形式
  从我国银行业发生的很多案件来看,许多风险的产生都是与制度未被严格执行有关。归结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制度本身不完善,不能涵盖所有的经营活动。有些制度之间互相矛盾、制度之间交叉,出现管理盲点,导致制度执行不到位,流于形式。二是由于商业银行传统体制的原因,负责人的权力过于集中,凌驾于制度之上成为“土地主”,违规操作,制度执行人员不敢执行。三是以存款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方式直接导致了基层负责人为了扩张业务,为了完成业务指标而放弃制度的执行,使制度成为空谈。四是制度的建设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国内大多数银行制度建设的速度相对于国外银行较慢,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先开展业务,在发生风险时,才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无疑是“亡羊补牢”。
  4、管理手段落后
  国内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大多以定性管理为主,定量分析和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主要是依靠内外部审计报告、财务报表、政策规定,由专家评估风险进行管理。我国目前操作风险的管理和监督部门大多为内部审计部门,由于其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执行风险管理的任务时会遇到过多的阻力。国内银行电子化和信息化的程度较国外银行低,缺乏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工作效率大大地降低。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