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及趋势研究(

2014-05-12 01:11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及趋势研究(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中,期初集中度、

[摘要]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中,期初集中度、外资银行进入、并购、市场需求成长率与效率变量对集中度的影响为负,而产品差异度与集中度不相关。对趋势的分析表明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将会经历一个由下降到上升的过程,但是其持续的时间将取决于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化的深度与速度。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
   
  伴随着银行业的对内对外开放,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人世以来,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经历着快速的变革与调整,并将进一步改变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因此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无疑有助于了解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与发展,更好地掌握商业银行业的发展动态。笔者将以市场集中度作为衡量市场结构的指标,在不考虑进入与退出的基础上,运用1996-2005年间的时序数据,考察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发展趋势。
  
  一、相关研究
  
  自Mason和Bain(1951,1956)开创产业组织理论以来,有大量的文献开始运用该理论来研究市场结构、行为及绩效之间的关系,即S-C-P范式,而市场结构的主要度量指标就是市场集中度,但是市场集中度一直被作为外生变量,对于集中度影响因素的考察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产业集中度则有待进一步研究。汉纳和凯(1981)发现合并在提高1957-1969年间英国的产业集中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韦期(1965)解释了合并对1926-1959年间6个美国制造产业的集中度的影响,并且发现内部的增长和退出要比合并对集中度的影响更大。卡布罗(2002)的研究表明,在美国7 500张信用卡消费群体中,前10家信用卡公司的集中度达到了20%,由于没有明显的市场壁垒,这种产品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差异化。芝加哥学派的Stigler(1968)和Demsetz(1973)认为银行市场集中可能是效率提高的结果。Steven J.Pilloff(2004)认为,正是银行业的兼并和收购活动明显地改变了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国内初期的研究是从宏观金融结构层面涉及到银行产业的分析,从银行产业组织层面进行深入研究的有于良春和鞠源(1999,2000),两学者对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业务种类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测度,全面阐述了对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研究。其后,秦宛顺和欧阳俊(2001)以市场集中度为衡量市场结构的指标,研究了市场结构、银行效率与绩效之间的关系,郭建伟(2003)对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程度进行了测度,刘伟、黄桂田(2004)则对运用SCP(结构—行为—绩效)框架及其从行业结构的角度揭示中国银行业主要问题的思路及提炼出的政策含义提出了批评,主张从产权的角度去改革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但是上述文献都没有对影响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集中度)的因素给出说明,而专门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的有于忠、王继翔(2000)和林毅夫、章奇、刘明兴(2004),其中于忠、王继翔运用1986-1996年10年间的数据,对中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变化的决定因素作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产权结构及经营效率、期初集中度、产品差异性、市场需求成长率、最低经济规模等因素对中国银行业集中度下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新兴商业银行高效运作对集中度的影响最大。而林毅夫、章奇、刘明兴从经济学的角度证实了经济发展水平和要素禀赋结构的特点、发展战略、管制和法律传统都对银行集中度有着显著的影响,金融发展水平提高会降低银行集中度,但这种效应是不太稳定,另外,对外贸易的发展会对银行集中度产生显著影响,而一国的企业、银行国有化程度、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格局并不影响银行集中度。
  然而上述研究没有考虑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影响,特别是在五年过渡期结束后,市场准入和业务准入全面放开后,外资银行影响不容忽视。另外,银行产业内日益增加的并购行为、改革后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也是影响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需要加以考虑。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数据与模型说明
  
  产业组织理论一般认为,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主要包括:新厂商的进入、政府管制、期初集中度水平、最低有效规模、在位厂商采取的策略、市场规模、市场需求成长率、产品的差异性、产业内的并购行为等。然而,自1996年民生银行成立后,中国主要商业银行的布局基本已经形成,新银行进入很少,基本上都是在产业内的重组,如恒丰银行和浙商银行,2001年开业的三家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在原信用社基础上改制而来,同时,由于于忠、王继翔(2000)的检验显示新银行的进入对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故笔者不将其作为解释变量。同时,由于在中国当前情况下,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因此厂商通过采取定价策略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较弱,故将其纳入期初集中度合并考察。而政府管制和最低有效规模作为进入壁垒亦可纳入期初集中度进行合并考察。
  鉴于此,笔者最终将模型设为: 其中:
  CRt和CRt-1分别表示当期和上一期的市场集中度,取中国最大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各年的资产、存款、贷款和净利润集中度的平均值而得。通常认为两者成正相关关系,原因在于传统S-C-P范式表明集中度与银行绩效之间往往存在正相关关系,将会导致集中度进一步增加,另外,在位银行往往能采取定价策略阻止新银行的进入从而增加集中度,在相反的情况下,期初集中度与当期集中度之间则呈现一种负相关关系。
  FB代表外资银行的影响,用外资银行总资产表示。外资银行的进入与外资银行各项业务的扩展会稀释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导致集中度的下降,故预期其系数为负。
  ME表示各年发生的并购次数,一般认为并购会增加市场集中度,但是如果并购是发生在中小银行之间,则无疑会增加并购后新形成银行的竞争力,造成大银行业务的流失,并进而导致集中度水平的下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MS是市场规模,用各年存款货币银行类机构的存贷款总量之和表示,市场规模的扩大不仅会吸引更多的银行加入,同时也会导致当前产业内各家银行市场份额的变动,故市场规模与集中度之间应该是负相关的。
  GR代表市场需求成长率,用各年的存贷款总量增长率表示,较快的市场需求增长率将会导致市场份额的重新分割,该变量与集中度的关系同市场规模与集中度的关系较为相似。
  AD为产品差异性,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将造成银行利润水平的差异,处于竞争优势的银行将会凭 借其价格优势与成本优势取得较高的利润,因此,这里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各年营业费用之和比上人员数之和表示,产品的差异程度越大,集中度水平将越高。
  EFF是效率变量,该变量由采用CES生产函数(不变规模弹性生产函数),根据数据包络方法(DEA)测度出的技术效率平均值表示。如果前四家银行的效率较高,集中度与效率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相反,如果其他银行的效率较高,则呈现负相关关系,在中国当前情况下,股份制银行的效率较高,因此效率变量的系数预期为负。
  在笔者所使用的数据中,外资银行资产项来源于各年度的金融年鉴,银行并购数来源于个人进行的统计,其他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欧洲金融信息服务商Bureau van Dijk与银行业评级机构Fitch Ratings合作开发的BankScope数据库。
  
  三、实证结果及趋势研究
  
  通过对上述模型的第一次拟合,发现拟合优度极高,并且以较小的P值通过了F检验,但是MS,AD变量均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极高的R2(拟合优度)值和较小的P值意味着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因此,在剔除t值较小的MS变量后,进行第二次回归,发现AD项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于是,在剔除AD项后进行第三次检验,发现总体的拟合优度很高,F检验显著,并且各个变量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回归结果见表1)。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从表1的各次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期初集中度CRt-1对当期集中度的影响为负,这一结论与于忠、王继翔(2000)的结论一致,也符合赵旭、蒋振声、周军民(2001)“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与利润率不相关”和秦宛顺、欧阳俊(2001)“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之间并无显著的统计关系”的结论,大银行较高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集中度并不能带来其利润与市场份额的增加,大银行亦不能采取有效的定价策略阻止新银行的进入和业务的流失。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外资银行在华经营动机、策略及其对银行业的影 下一篇:中国商业银行股票连接理财产品开发与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