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2)
2014-05-13 01:02
导读: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创造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新型理财品种,主动吸引客户资金,实现产品型负债。由于客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且处
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创造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新型理财品种,主动吸引客户资金,实现产品型负债。由于客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而传统存款的目的只能满足客户的单一需求。因此,要吸引客户的资金,必须善于把握客户需求变化的趋势,不断创造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理财品种。实践证明,各家银行开发的一些新型理财产品、投资性避险产品及年金管理产品等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
通过主动借入负债,可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商业银行不仅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市场进行同业借款和票据融资,还可以通过资产回购,发行金融债等方式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
(二)在资产业务方面,开发新的贷款业务品种
努力扩大商业银行的可贷款对象,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是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为此,不同学者也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上,商业银行还是因为风险大、成本高不愿意做、贷款“垒大户”现象依然是普遍的做法。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大企业能够顺利地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而对银行的融资需求减少。商业银行必须开拓新的市场。中小企业是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但长期以来,其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与其所获得的信用资金的市场份额严重不成比例,因此,注重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贷款创新产品,是扩大商业银行可贷对象的重要手段。关于贷款与风险控制的技术问题,可以参考有些银行的现行做法,比如将贷款整体打包给小额贷款机构。小额贷款机构不是存款机构,但是小额贷款方面的专家能帮银行做零售。另外,由于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管制,银行的风险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弥补。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三)从资产负债综合角度来看,推行多形式资产业务
资产证券化是美国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做为商业银行的一种特殊融资手段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资产证券化是指一个实体将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识别的现金流收益集合起来,并转移给投资者,从而达到融资目的的一种融资方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有效的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可以综合协调资产和负债的平衡。一方面,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化解由于存款短期化和贷款长期化而产生的流动性问题,转移由于利率波动而产生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有选择性的购入市场上其他商业银行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可以增加资金运用的渠道,对资产和风险进行优化配置。
我国资产证券化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启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试点至今,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分别发行了30亿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99亿元(两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这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探索。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证券化试点的资产比较单一,主要为长期基础设施贷款或长期住房按揭贷款,做为试点产品,两家试点银行更注重产品发行的成功,因此选取的资产均为长期优质资产,这种优质产品的证券化不能满足银行分散风险的需求,因此,还不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二是目前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和交易仅限于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仍然是相关产品的主要投资者,投资主体单一化的局面与债券市场日益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结构极不相称,不利于分散银行系统的风险。同时与资产证券化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税收制度及监管标准仍然不够健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从短期来看,金融脱媒现象给银行带来的直接结果是银行的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主要是贷款需求不足与资金供应相对过剩的矛盾。在这一时期,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动机不足。但从长期来看,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来调节资产和负债结构应是趋势,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发展,积极利用好资产证券化工具,推动经营模式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吕耀明.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03
2.巴曙松,程晓红.消费信贷快速扩张下的金融体系.西部论丛,2004(11)
3.唐旭.多层次金融市场与金融脱媒.中国金融,2006(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