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1](9)
2015-04-13 02:13
导读:--------------------------------------------------------------------------------7.1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如何打破金融业的垄断局面?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已经很好地回
--------------------------------------------------------------------------------7.1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如何打破金融业的垄断局面?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大手术之前,开放了民营经济。结果,民营经济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国民经济中民营经济的比重迅速超过了国有部门。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也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在民营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例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那里的国有企业的状况也要比东北、西北的国有企业好得多。我们有没有可能按照同一逻辑,在金融业采取类似的做法,在维持国有银行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开放民营银行?许多学者很早就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不过,金融业好比人体的心脏,不能有片刻故障,不像别的行业,可以放开手来改革。金融改革往往“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改革的难度非常大。7.2两种改革方案加入WTO把我们的金融业置于国际竞争的环境之中,背水一战。放弃垄断,引进竞争机制,对于国有银行来说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大革命。对于许多金融官员来说更是一个十分痛苦的变革。当前只有两条路:第一,在对外开放之前,首先实现对内开放。组建一些民营银行,让民营银行来挑战国有银行,逐步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通过竞争提高国有银行的素质。在国内初步具备了竞争环境的情况下,再考虑对外开放,逐步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第二,在继续维持国有银行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垄断的情况下,修修补补。在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表到期之后,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国内金融市场。总之,国有银行的垄断特权肯定是保不住了。要不然是我们通过创建民营银行,主动来打破金融垄断,要不然等着外资银行进来,被动地打破垄断。第一种办法是渐进式改革。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就是马上动手,民营银行还只不过像刚出生的孩子,规模肯定很小。民营银行尚需若干年的成长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规模很小的民营银行在制度创新上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在实际业务上对国有银行的挑战。随着民营银行的成长,国有银行有可能在竞争中完善自身的运行和监管机制。第二种办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拖上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内,既不用为外资银行的竞争而担忧,也不用为民营银行的挑战而烦恼。在这两、三年内,国内的金融市场还是国有银行的一统江山,各个既得利益集团都不会受到触动。维持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大家一团和气。尽管天天把金融改革挂在嘴上,由于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改多少算多少。反正只要不出大的金融弊案,就有可能平安无事。实际上,拖延战术最终将导致非常激进的改革。拖延战术把中国的金融体制放在非常危险的境地。在未来某一个时刻,国有银行将突然面对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外资银行取得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许可之后,将在我国的几个金融中心城市争夺优质客户,争夺人才。国有银行根本就不是那些强大的外资银行的对手。这种开放程序的混乱只会带来两种结局:第一种,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对外开放,在短期内固然可能赢得表面的繁荣,但是距离国有银行土崩瓦解和金融危机也就不远了。第二,在开放之后发现和外资银行差距太大,不得不自食其言,往回倒退,重新回到对外金融管制的老路上,从而在损伤信誉同时承受商业利益损失。无论是哪一种结果,我们都要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拿足球队来打个比方,如果连输几年,大家就喊着要换教练,换个打法试试看。如果一个国有企业连亏几年,通常也要考虑换个厂长。为什么中国金融业就不一样呢?由于我们尚未开放金融领域,所以至今还没有出现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金融体制就非常稳健,更不意味着开放之后还能稳住局势。我们暂且不来追究近年来在金融领域中累积下来多少金融风险,在表面的稳定下面隐含着多少不稳定的因素,实际上,没有能够抓紧时机,迅速地改革金融体制,提高竞争能力,就是贻误战机,就是非常严重的失误。八、开放民营银行,深化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