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保姆群体性特征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匹配性(1)

2015-11-07 01:03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保姆群体性特征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匹配性(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改革的深化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改革的深化,非正规就业逐渐成为我国就业的主渠道之一,然而针对这一庞大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缺失。基于目标定位理论衍生出目标匹配理论,对部分北京市的保姆的问卷调查表明,现有保障制度不适应保姆群体的基本特征与独特需求。建立保姆保障制度应遵循灵活性、逐步完善、动态调整,与现有制度兼容的原则。   关键词:保姆/目标匹配/群体特征/社会保障  伴随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加速,我国就业形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自1996年以来,国有单位从业人数减少3100万人,城镇集体企业减少 1500万人,同期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入城市,进一步加大城镇就业压力。由于体制以及自身素质原因,这些劳动力大多以非正规就业形式实现就业。由于家政服务业属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保姆,也称家政服务人员,逐渐成为非正规就业群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群体。而目前,针对这一庞大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缺失,对于何种保障方式更适合该群体还缺乏专门研究。  一、目标匹配理论的分析框架与判别标准  目标匹配理论是依据目标定位思想和分类分层的保障理念,加入匹配这一核心元素,是在目标定位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第一,目标定位。目标匹配的前提和基础是对目标群体的准确定位。目标定位基本内涵是通过某种方式界定所需保障的目标群体,然后对目标群体施以保障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公共福利支出目标指向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将稀缺资源有效地分配给那些最需要的人。  第二,目标匹配。在目标定位的基础上,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以何种方式运用稀缺的保障资源实现对目标群体的有效保障,这主要关注的是保障制度与目标群体间的匹配度。由于受群体特征的影响,特定的目标群体必然会在保障需求和保障方式有其特殊的偏好,在设计保障制度时就必须充分考虑保障制度是否能与目标群体相适应,并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对其匹配度加以评估。这是目标匹配理论的核心所在,也是保障制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一)目标匹配理论的分析框架  目标匹配理论通过目标定位解决有限的社会保障资源的流向问题,即让保障资源指向特定的目标群体,从而为该群体提供相应的保障。其定位流程如图一所示。  上面的目标群体都是凭单一指标确定的,它反映出目标定位的基本分析方法。而事实上,目标群体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必须由一个指标体系,根据提炼出的多个特征变量才能确定,其保障也不是一个单一项目就可以解决,而要依赖于一个由诸项目有机组成的体系,由此图一可以演变为图二。  在确定保障资源的流向之后,目标匹配的下一方面内容就需要考察保障项目与目标群体之间的匹配问题,这是达到预期保障效果的关键一环。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手段提炼出目标群体的特征变量,并依据这些特征变量对保障项目产生的可能影响加以客观分析,从而为判断保障制度是否与目标群体特征匹配以及设计出更合理的保障制度提供依据。  (二)目标匹配度的判别标准  目标匹配理论作为一个分析工具提供了一种分析保障制度安排合理性的思路和框架,但是仅有这个工具是不够的,要判断一项保障制度是否合理还必须有一套判定标准。可依据以下标准来判定保障项目和目标群体的匹配度:  第一,保障项目是否实现对目标群体的应保尽保。这是从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而言,一项合理的保障制度应该覆盖其目标群体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如果一项保障制度很难将目标群体纳入其保障体系,则保障制度本身和目标群体之间肯定存在不协调。  第二,保障项目的保障水平是否适当。保障水平过高,一方面可能造成目标群体行为的异化,如“贫困陷阱”和“失业陷阱”;另一方面,保障项目待遇的获得是以个人缴费为前提,过高的保障水平会相应引起个人缴费数目的增加,从而使一部分应保群体因缴费能力不足而被排斥在保障制度之外。而保障水平过低,则会造成保障不足,达不到应有的保障效果。  第三,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这是从保障制度自身的发展来看,一项合理的与目标群体相匹配的保障制度必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为目标群体提供持续有效的保障。  第四,目标群体对保障制度的满意度。对于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目标群体自身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因此,目标群体的满意度也就成为判别保障制度与目标群体特征是否匹配的重要指标。  二、保姆的群体特征分析  2006年3月,对北京市的保姆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住在雇主家从事家务服务的住家保姆,以及不住雇主家而是定时上门服务的保姆,以住家保姆为主,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调查方式。保姆调查问卷由个人基本情况、就业、社会保障 3个部分共49个问题构成,主要围绕与保姆保障相关的方面进行设计。共发放50份调查问卷,其中对 20名保姆进行深度访谈,回收有效问卷数量为45份,有效率90.0%。保姆对问题的回答构成基本调查数据,依据此数据对保姆基本特征、保障现状、参保意愿等方面展开描述与分析,为保障制度的设计提供现实依据。  (一)保姆的群体特征  1.年龄。从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来看,保姆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特点,且集中趋势相当明显,21—45岁的人数更是占到71.1%,21-30岁的占到总体的46.67%(见表1)。
上一篇:独立董事制度建设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