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关系中的金融战略(2)
2016-02-05 01:28
导读:l 两次大战间的德国:稳定的货币高于一切 德国的经济崛起施于煤炭、钢铁以及化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产业工业体系。与法国相比较,德国是工业带动了
l 两次大战间的德国:稳定的货币高于一切
德国的经济崛起施于煤炭、钢铁以及化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产业工业体系。与法国相比较,德国是工业带动了其金融业的发展,而法国则是金融业推动工业的发展。德国的工业实力促进了其欧洲争霸的野心,新兴德国是欧洲固有秩序的挑战者。一战后的德国深受战胜国主导的欧洲金融体制的桎梏,尤其是法国企图以债务链条约束这个可怕的邻国。德国金融当局虽然不情愿,但是德国的通货膨胀却是打碎战后捆绑在德国身上的债务金融锁链的法宝。尽管这给德国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是法英等国主导下的国际金融秩序再也不能束缚住通货膨胀爆发后的德国了。紧随通胀之后的大萧条为德国开始复仇式的战争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历史机缘。多恩布什指出,大萧条促使了希特勒的上台。
德国拥有最为痛苦的通货膨胀的历史,而一战后法英主导的欧洲的国际金融体系推动了德国的通胀情势。德国的中央银行似乎从那时就一直致力于德国马克的稳定。1985年广场饭店会议后的西德依然坚定地将马克根植于德国国内经济上,而不似日本根植于动荡不定的国际贸易关系上(尤其是以美元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可以说,没有马克的稳定,就没有两德统一进程的顺利和统一后稳定局面的实现,没有德国的欧洲地位和世界地位,甚或说,没有欧元的顺利诞生。
l 冷战时代的苏美竞争:缺少国际货币的超级大国
十月革命是法国大革命的二十世纪的翻版,前苏联是“第三个罗马”,二十世纪的政治军事恐龙。在欧洲混乱之中诞生,在大萧条横扫欧美时,实现了工业农业的全面计划经济体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将其力量深入到欧洲的心脏,并开始与美英在全球争霸。某种意义上说,美苏的全球争霸战是早年英法竞争的现代翻版,只是核力量对于双方的制衡使得二者的竞争没有体现为“热战”。
大学排名 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是实物经济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其贸易与金融远不发达,其也没有建立起与全球市场经济的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其力量是局限于东欧的强制计划经济体系。其与美国的国际竞争是军事性质的;而在经济力量上,“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实物经济体系深刻限制了其力量增长,约束了其经济竞争能力。在前苏联垮台之后不久,前苏联的外长谢瓦尔德纳泽指出,如果依照既有的援助前苏联盟国的计划,前苏联只需要再持续三年就会因无以为继而陷于崩溃。美国国务卿(前总参谋长)鲍威尔在其自传中描绘了前苏联实物经济的价格体系的可怕扭曲,其是借助多勃雷宁的口说出的,价格体系的混乱情况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状况,进而迫使戈尔巴乔夫缓和与美国的对抗性竞争。在斯蒂格里茨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也指出,前苏联农场的工作人员用面包喂牛,因为面包要比草料的价格便宜;斯氏还指出,自莫斯科机场到红场的出租车费要贵于从西伯利亚飞往莫斯科的机票价格。虽然,斯大林治下的苏式教育强调,大萧条时代,美国人将牛奶倒入阴沟的罪恶行径说明了帝国主义危机以使其达到了垂死状态,但是,那场至多持续了十年的萧条没有妨碍美国赢得战争,并在制度上实现了包括金融管制在内的管制经济革命(避免了使用国有化和计划化的手段);而前苏联的实物计划经济却长期保持价格扭曲直至亡国而不得更改。
前苏联是没有力量与美国进行长期的对抗性竞争的。美国人的机器可以大量地印刷出美元来,满足先行消费经济战略下国人的进口需求和扩军援外的需要;而前苏联人必须实行有取舍的实物生产计划,“要大炮,不要黄油”,放弃许多日用品的充分生产,而生产大量的军火。美国的提前消费的战略不仅满足了国人的经济需求,也带动了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稳定发展,使之获得广泛的国际支持。美国的这种金融优势打败了其长期竞争对手。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前苏联自身没有造就出值得信赖的国际货币,但是其拥有大量的黄金,也许黄金是可以挽救或苟延前苏联的命运。里根政府伊始,曾经试图恢复金本位制度,但是,机密研究报告认为,金本位的恢复的不利结果之一是给予前苏联和南非这样的产金大国以影响国际经济的能力。里根政府遂放弃了恢复金本位的努力,而前苏联最终也失去了改变其不利竞争地位的历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