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私营化可行性探讨(1)
2017-08-10 05:38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我国养老保险私营化可行性探讨(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养老保险是 社会 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我国
摘要:养老保险是 社会 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我国养老保险现存 问题 的 分析 ,在借鉴智利养老保险模式的基础上,论证了我国养老保险私营化的可行性。在综合考虑了我国实际的情况下,提出了私营化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对这一私营化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养老保险私营化可行性
一我国养老保险面临的挑战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改革的各项试点工作,至1997年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框架。近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一改革有利于减轻 企业 负担;强化了个人保障意识;体现了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则;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相结合,也有利于兼顾横向平衡和纵向平衡。但随着市场 经济 体制改革的深入,在这一模式下,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1.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加快,老年人口绝对数大,且来势猛,老年人口赡养率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们预期寿命变长,加之总和出生率的下降,使得老年人口相对多了起来: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有1.02亿,2000年达到1.28亿,预计2050年这一数字将是3.35亿(见表一):
表一: 中国 未来人口 发展 预测(1990-2050)(单位:亿)
年度总人口0-14岁人口15-59岁人口60岁以上人口65岁以上人口
199111.63.207.401.020.66
199512.33.427.741.150.75
200013.03.538.221.280.87
202014.82.829.702.311.61
205015.32.769.183.352.2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季报整理(1995-2000)
据统计,在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由9%增至18%所需年限的调查中,法国用了145年,比利时用了117年,意大利是100年,而我国只用了不到40年(见下表)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老年人口赡养率也一路飙升:1991年为13.8%,2000年为15.5%,预计2020年和2030年这一数字将分别是23.8%和36.5%。伴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将面临严峻挑战:非正规的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的保障方式正在趋于衰落,正规的养老保险制度则被日益增长的费用所困扰,支付压力沉重。
2.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大。单纯的靠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收支模式不但不能解决老年人的长远问题还会加剧代际矛盾。于是,我国政府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以合同工人为保障对象的试验改革,积累养老基金。但是由于投资政策的限制,基金只能用于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因前些年通货膨胀率较高,基金实际收益率从1992年以后几年一直为负数,尽管1995年发行了
社会保障特别债券,收益率仍为负数。同时基金收益率低于工资增长率。这样,基金收益率低于工资增长率在 理论 上抽掉了积累制合理存在的基石;基金贬值使原本不多的积累在通涨情况下显得更少――加剧了制度支付困难。如下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季报整理(1995-2000)。
3.我国 目前 处于现收现付制向个人帐户积累制过渡阶段,基本养老金存在缺口。1998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收入1459亿元、支出1511.6亿元,缺口52.6亿元;1999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收入1965亿元、支出1924亿元,结余41亿元。但由于统筹层次低,收入部分因企业拖欠而未完全实现,1999年实际缺口为187亿元。2000年基本养老保险收入2126亿元,劳动社会保障部预计缺口为357亿元。
二国外(智利)养老保险制度私营化运行的效果
从理论上讲,由于养老保险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在人的 自然 需求本性的驱使下,存在过度消费的可能性。福利国家公共提供和管理养老保险项目的弊端和智利模式的成功证明了养老保险私营化改革的必要性。养老保险私营化使缴费和受益挂钩,实现激励机制与社会保险功能的兼容;可以增加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使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增强偿付能力,增加社会福利。同时,国家财政还可将用于预付养老金隐形债务的资金进行私营化运营,降低资金贬值风险,增加收益,减轻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