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用度准则的比较(3)
2017-08-26 06:42
导读:二者相比可以看出, IAS 23规定的暂停资本化的条件实际上也是指发生了非正常中断,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具体准则对条件和时间的把握规定得更明确、更具
二者相比可以看出, IAS 23规定的暂停资本化的条件实际上也是指发生了非正常中断,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具体准则对条件和时间的把握规定得更明确、更具体,而 IAS 23的描述则显得更多的是在进行原则性界定。
2.资本化的终止。
IAS 23以为,为使符合条件的资产达到其预定的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而必要的预备活动“实质上完成”时,借款用度的资本化过程应当终止。至于如何把握“实质上完成”,IAS23以为其判定标准是:日常治理性工作可仍在进行,但假如资产的实体建造已经完成或只有少量工作尚未完成,都可以判定所有工作实质上已结束。另外一种情况是,假如资产的各部分分别完工,而每部分在其他部分继续建造的过程中可供使用,并且该部分的必要预备活动实质上已经完成,则资本化过程也应该结束。可见, IAS 23夸大从促使有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过程角度来说,必要的预备活动实质上已经接近尾声。
同 IAS 23相比,我国具体准则与此有两点不同:一是判定是否终止资本化关键要看所购建的固定资产是否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这是从资产的使用价值存在状态的角度而言的;另一方面,判定固定资产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标准分别可以为以下情况的任意一种:(1)资产实体建造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或实质上已经完成;(2)即使有极个别与设计或合同要求不相符合的地方,也不其正常使用;(3)继续发生在所购建的固定资产上的支出金额很少或几乎不再发生;(4)如固定资产需要试运行,其试运行的结果已经表明能够正常运转或正常营业。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关于判定有关资产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两个准则固然描绘的角度不同,在表述的详略上也不尽一致,但其本质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有关的预备或购建活动实质上已经完成,而且资产也在实质上达到了可以使用的状态。我国具体准则之所以做出更具体的规定,其主要理由是:在实务中存在某些企业在有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也不进行决算、结账的情形,这样企业就可以继续将有关借款用度进行资本化而不计进当期损益,从而达到其操纵利润的目的。准则中的规定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形发生。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此外,按照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假如所购建固定资产的各部分分别完工,但必须等到整体完工后才可使用,则应当在该资产整体完工时终止借款用度的资本化过程。这种情况在 IAS 23中则没有明确提出来。
三、信息表露和新旧制度的衔接
对于新准则实施后同实施前的衔接,IAS 23提出假如采用新准则构成政策的变更,则鼓励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具体准则》的要求,调整其财务报表,即运用追塑调整法进行调整。假如采用对借款用度资本化的会计处理,则只需要对准则生效后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款用度进行资本化即可。
而依照我国具体准则,对该准则实行之日以前企业发生的借款用度,不作追塑调整;只要求对发生于该准则实行之日以后的借款用度按照准则规定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即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用度于当期计进资产本钱中,其余一概计进当期损益。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留意到国际会计准则第对号(IAS 23)和我国借款用度具体准则都是对企业发生的借款用度的会计处理做出的具体规范,二者之间最明显的差别在于准则适用的借款用度的以及应予以资本化借款用度的范围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我国具体准则涉及的范围要小得多。另一方面,我国具体准则对借款用度的会计核算规定得更明确、更具体,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利于会计职员把握和运用,这样也更适合我国会计职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反观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其突出特点是逻辑上很严谨,原则性界定要重于操纵方面的具体规定。这种特点也是由其自身的性质决定的,国际会计准则对世界各国的会计实践只具有建议性,而不具有强制性,因而这种特别也就更便于各个国家在鉴戒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作更具体的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借款用度具体准则也充分体现了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