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抑价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3)
2017-08-30 04:49
导读:三、研究IPO抑价问题的新视角——企业管理质量与IPO Thomas J.Chemmanur和Imants Paeglis(2005)将研究IPO问题的角度深入到企业的内部,实证分析了企业管理质量
三、研究IPO抑价问题的新视角——企业管理质量与IPO
Thomas J.Chemmanur和Imants Paeglis(2005)将研究IPO问题的角度深入到企业的内部,实证分析了企业管理质量水平与IPO规模、IPO抑价水平之间的关系。文章提出了衡量企业管理质量水平可以利用三组指标来描绘企业的管理质量:管理团队资源、管理团队结构、管理信誉。
1、管理团队资源
管理团队资源是指管理团队人力资源及智力资源情况。其主要衡量指标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是管理团队人员的数量。这一指标选取的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副总经理以上)的人数,为了剔除企业规模本身的因素,将其对企业资产的账面成本进行回归,提取残差项作为衡量指标使用。其次是管理团队人员的教育水平和相关工作经历情况。这一方面选取了管理团队中获得MBA学历人员的比例、曾经参与企业IPO人员的比例、管理团队中曾经担任法律或财务公司合伙人的人员比例这三个指标来描绘。
2、管理团队结构
管理团队结构是指管理团队人员在任职年限方面的情况以及不同人员对于团队的重要性情况。其主要衡量指标包括管理团队人员任职年限的协方差系数、CEO薪酬占整个管理团队薪酬水平的比例以及将管理团队人员平均任职年限对企业存续时间进行回归后提取的残差项等。
3、管理信誉及其他控制变量
管理信誉是指管理团队建立起来的信誉水平,主要利用独立董事的数量这一指标来描述。而需要控制的其他变量则包括企业规模、企业存续时间以及企业财务状况等。
文章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的结果显示:企业IPO的规模正相关于企业管理质量水平,而IPO抑价水平则负相关于企业管理质量水平。可见,企业本身的情况同样对于IPO抑价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作者也解释说:企业管理水平越高,则会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水平,从而减少IPO抑价程度。文章在进行实证分析时,由于解释变量是IPO规模的自然对数,因此运用规范的Tobit合并数据模型,在零值左边合并。合并数据模型方法的运用对于最终的结果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证明。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总之,关于IPO抑价的理论以及实证研究,尚存在诸多争议。理论研究假设的不同和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导致了对于IPO抑价原因的解释涉及很多方面,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对于IPO抑价的深入探讨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实证方法的成熟和数据的丰富也为研究提供了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陈工孟、高宁:中国股票一级市场发行抑价的程度与原因[J],金融研究,2000(8).
[2]刘煜辉、熊鹏:股权分置、政府管制和中国IPO管制[J],经济研究,2005(5).
[3]杨记军、赵昌文:定价机制、承销方式与发行成本[J],金融研究,2006(5).
[4]王海峰、何君光、张宗益:询价制与承销风险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