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安全体系问题研究(2)
2017-09-12 02:43
导读:其次是经营信息的控制权。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涉及到了经营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这些信息覆盖面广,包括个人及征信系统,也包括信息资源等,这些信息应
其次是经营信息的控制权。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涉及到了经营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这些信息覆盖面广,包括个人及征信系统,也包括信息资源等,这些信息应该控制在中资银行和相应中国机构之中。
2、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
发生危机的银行体系的突出特征就是其经营绩效的明显下滑和巨大的风险积累。国际通用的CAMEL评级体系是经营风险的有效测度标准。在借鉴吸收CAMEL的基础上,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从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及市场风险状况等方面设立了定性和定量的评级指标,为全面综合地衡量银行体系的风险水平树立了标杆。
3、银行的安全性
银行的网络包括结算、支付等网络平台是银行经营的基础资源,它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金融安全。现代网络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网络需求不断扩张使得银行网络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必然要求银行内部自身建立起稳定安全可靠的网络系统,保证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外资银行大规模地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后凭其庞大的经营规模、雄厚的资金实力、优良的资产质量,特别是较高的化程度,必然会与国内商业银行在“黄金客户”上展开激烈竞争,加强自身建设,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以吸引更多客户,是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
三、当前中国银行业安全性的现状和争论焦点
1、现状:中国银行业的安全隐患
经过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国银行业特别是股份制上市银行的财务指标有了很大提高(参见表1),但与国际先进银行(见表2)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银行业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冲击的考验。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银行业财务表现有所改善。一旦经济发展减速,中国银行业良好财务表现的可持续性就面临考验。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尤其是目前情况下,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呆帐准备金规模、盈利率指标等方面都不尽人意,安全性令人担忧。
(1)不良资产规模
2005年,按五级分类口径,我国银行业主要商业银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8.9%,其中四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0724.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49%。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特点是:数量大,损失严重,加大了处置难度。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经过几年的努力资产质量稍好,但也不容乐观。2005年末,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71.8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4.22%。
(2)资本充足率
2005年,商业银行通过资本的自我补充和提高约束能力,资本充足率有了一定提升。有53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8%的标准,资本充足率达标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为75%。但同时商业银行新增了24617亿元的贷款,在资产扩充的压力下,资本充足率仅徘徊在及格线上下也是令人担心的。
(3)呆账准备金规模
尽管从1992年以来,中国要求商业银行增加提取呆帐准备金,但相对于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的增加,贷款准备金的增加仍然微不足道。2005年末,主要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缺口6274亿元,准备金抵补率32.6%。贷款损失准备金抵补率90%以上的银行只有9家,其中按要求提足准备金的银行更是只有7家。从总体上看,中国银行业的贷款准备金对于维持银行抵御信贷风险的功能还十分有限。
(4)盈利能力
2005年,主要商业银行实现账面利润(税前)1850亿元,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73%,远落后于花旗银行的1.51%和汇丰银行的1.46%。盈利模式的单一和不良资产核销的压力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种有限的盈利空间还将面临挤压。(见表1)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本身存在相当的安全隐患,脆弱的银行体系浪费了大量的公众储蓄、并形成巨额的不良资产。但是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和持续不断的储蓄流入没有使这些危机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特别是国有银行由于产权因素,国家信用实际充当了无形资本,严重不足的资本也并没有成为其持续经营的桎梏。这种现状的背后掩盖了商业银行本身的不完善的公司治理、落后的风险管理以及不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等诸多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