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安全体系问题研究(3)
2017-09-12 02:43
导读:2、争论焦点:引入外资对于保障银行业安全性的利弊之争 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在2005年以来的中国市场开放中,成为最为引人注目的市场动向之一。2005年初至
2、争论焦点:引入外资对于保障银行业安全性的利弊之争
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在2005年以来的中国市场开放中,成为最为引人注目的市场动向之一。2005年初至今,共有17家外资金融机构入股10家中资银行,该年一年中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外资,几乎是此前10年的总和。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已成为国外大型银行金融集团进入中国的首选方式。由此,中国银行业的开放遭到是否“贱卖”、是否威胁民族金融控制权、是否加剧银行业的安全隐患等一系列开始遭到质疑。
争论的焦点体现在一个“度”上,究竟对外资开放到什么样的程度是符合我国银行业的现状的。“贱卖论”与“威胁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生银行危机的国家的经验教训,如阿根廷和墨西哥都没有金融自主权,被外资银行所掌控,在危机中,本国的银行体系几乎完全崩溃。东欧体制转型中的国家如捷克和波兰的银行也受制于外资,出现了类似的危机。因此,人们十分担忧银行业的开放举措将陷入过分依赖外资的地步,而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本身很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外资入股应当缓行。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但是如果就此拒绝外资也是十分不可取的,一是我国银行业的开放程度并不能与上述发生危机的国家同日而语,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是对外限制过严,还不到放得太开的地步。20%和25%这两个上限还是比较低的,仍然能保持国家对银行的绝对控制。二是上述的说明我国银行本身固有的安全隐患已经不容忽视,这些弊病单靠自身的消化解决并不切合实际。引入外资改造现有的银行体系显得十分必要。从这一点来讲,外资的积极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中国银行业的入世成本。由于长期处于高度的政策壁垒保护之下,中资银行在资本实力、服务水平、内部管理及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与外资银行存在着巨大差距,对于加入WTO后高度的市场竞争形势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适应过程。银行业的过渡期却只有短短几年,这对于脆弱的民族金融业的生存和是一个严峻挑战。相对于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而言,在参股的外资身上,人们会感觉到一种友善和合作的氛围。既然已经合股,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利益共同体,何况控股权还掌握在中资银行手上。
中国大学排名 (2)加速我国银行业的化进程。当前我国银行业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诸如不良资产累积、资本金严重不足、僵化的经营机制、市场化程序严重偏低,金融监管行为扭曲、信用缺失等制约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我国银行业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更是国有银行改革无法逾越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认为,允许和鼓励国有银行实现股权多元化,特别是通过积极引进外资,对于推动中国金融改革,推进中国银行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3)组建策略联盟,刷新银行业格局。我国银行业从格局上来讲,可分为工农中建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一梯队;交行、招商、光大、民生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为第二梯队;其他100多家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为第三梯队。从力量对比情况来看,第一梯队目前仍居于超级地位,而第三梯队则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作为城市商业银行无论在资产规模、资金实力、社会信誉,还是在服务功能、经营范围方面均与其他银行存在一定差距,入世后的生存危机更加严重,城市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探索资产重组的路子予以解决现存问题。第三、第二梯队通过与外资进行参股,组建策略联盟,克服了自身资源的局限性,提高运作效率,实现优势互补,并最终形成一种成熟的、长期的双赢关系,从而优化我国银行业的不合理布局。
(4)居民与受益良多。随着外资股东走进中国银行业,对于居民和企业来讲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货比三家。而且外资入股也带来了许多中资银行没有的创新产品和优良服务理念,客户一定会受益多多。
所以,对于中国银行体系安全性的讨论,不能片面地将外资视为一种威胁,真正威胁银行安全的并且急需改造的是落后的银行体制本身。借助外力为我所用,消除现有的安全隐患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思路。而作为监管当局,建立起一个良好的银行安全体系,通过规范的制度来激励市场参与者,保障银行的健康运行则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