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2)
2017-09-13 01:09
导读:二、整体上市带给商业银行的挑战 整体上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制度差异,催生一个逐渐成熟的中国资本市场。随着商业银行
二、整体上市带给商业银行的挑战
整体上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制度差异,催生一个逐渐成熟的中国资本市场。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成和银行系基金公司的成立,商业银行对资本市场的参与程度日益加深。可以预见,商业银行的风险来源、利润结构、市场运作体制等都将发生根本变化。因此,整体上市对商业银行而言既是利好也是挑战。
1.风险来源由信用风险为主逐渐转向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主
传统商业银行和现代商业银行对风险定义、风险形成和风险管理的措施技术都是完全不同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商业银行遭遇的风险通常不是来源于市场,其内容大体包括客户信用记录、客户资产负债状态、盈利能力分析以及相应的担保抵押机制等,这是金融市场不发达条件下商业银行过滤风险的必要手段,其核心是防范信用风险,而不是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当越来越多的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增发融资和整体上市涌向资本市场后,资本和信贷的迅速证券化使未来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理解会发生显著变化,不仅原有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可能加剧,而且更广、更深的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对商业银行经营能力、运营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利润结构由存贷利差为主逐渐转向资产管理为主
从业务结构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还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具有典型的批发业务性质。在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中,企业依靠银行贷款来融资并不是最优先的选择,集团企业利用上市估值溢价、整体重组机会将更容易从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债券市场获得发展资金。另一方面,金融衍生产品的推陈出新,又要求商业银行具有管理财富的功能,必须在巩固既有批发性资产业务的同时,将更多的资源转向零售业务领域,向优质企业客户提供贷款服务和理财服务;营销重点也必须由传统的存贷款融资业务领域转向价值链管理、贸易融资服务、员工金融服务以及综合理财服务等新兴的知识型业务领域,以实现从“货币池”到“资产池”的转化。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3.市场运作体制由间接融资为主逐渐转向直接融资为主
当前,我国金融体制结构中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结构中约占90%,而企业债和股票在国内融资总量中比重只有0.5%和2.2%,金融结构发展不平衡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即非正常的信贷高增长导致的不良资产在商业银行系统不断积累,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问题。大批中央企业整体上市推动资本市场的扩容,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市场)将会有较大的发展,间接融资的增长幅度将会低于股票和债券融资的增长,其在国内融资总量的比重将会持续走低,我国金融运作体制将由商业银行主导型向资本市场主导型转变。需要强调的是,金融脱媒过程并不暗含着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下降,与此相反,商业银行将会寻找到新的战略定位,从融资中介向资本市场资源整合者的角色转变,继续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神经中枢的作用。 三、相关策略建议
1.强化风险管理,培育核心客户群体
要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前移风险管理关口。完善具体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手段,建立科学的产品风险和收益评估模型。充分调研上市公司的业务开展状况,跟踪整体上市进度,做到有进有退,优化客户结构。对公司治理趋向规范、发展前景看好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存量有限、试点比例大、有望率先突破的中小企业板块,应关注其整体上市准备及后续可能的并购重组过程中的融资安排,提供综合配套解决方案;对于业绩较差、发展前景不明的上市公司,应择机适时退出。
2.密切银证合作,夯实资本市场银行支撑
要将有限资源向创新试点类、规范类及国家扶持救助的重组类证券公司倾斜,努力扩大与优势券商的合作。立足投资银行业务,密切与具有较强研发实力和销售能力的股改保荐机构的业务联系,积极争取整体上市IPO中的收款业务,参与推荐投行客户,提供并购信息、并购融资安排、收购兼并贷款服务。要适应股改后经纪业务总量增加和机构投资者占据主导的形势要求,探索开发更具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机构银证通服务。应对流通股股东日益扩大的理财资金需求,与证券公司合作研发、销售资产管理业务产品,不断丰富理财产品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