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基础数据库的建
2017-09-14 01:59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基础数据库的建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2004年6月,巴塞
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颁布了银行业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新的国际标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作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技术,代表着未来10年银行业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的发展方向,其推广实施对全球银行业的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实施的效果看,全球运用内部评级系统的50家大银行,其综合竞争实力的平均增长率为6.7%;而未建立内部评级系统的银行,其综合实力的平均增长率为2.3%。《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2006年底实施内部评级初级法,2007年底实施内部评级高级法。鉴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和改革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银监会政策要求: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不搞“一刀切”,具备条件的大商业银行采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进行资本监管,争取到2009年我国将有10家左右的大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进行资本监管。国内商业银行的目标:工行为2007年实施初级法;建行为2007年实施初级法;中行为2012年实施新协议。可见,国内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也已逐步展开。从新资本协议的整个监管框架来看,对信用风险的衡量和管理,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的,数据是内部评级体系的生命线。就内部评级初级法而言,要收集和保存客户至少5年的经营管理、财务数据和违约纪录,其中3年的数据作为建模基础,2年作为观察期;而对于高级法,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要求。因此,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的建立是其成功运作的基础。本文就如何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基础数据库,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西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基础数据库的构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一)西方商业银行计量信用风险要素的方法
1.基于内部信用评级历史资料的计量方法。是指商业银行和评级机构运用积累的信用等级历史数据,对每一级别的违约情况进行统计,并将违约数量熁蛭ピ冀鸲睿犛敫眉侗鸬淖苁量熁蜃芙鸲睿牻行比较,得出该信用级别的违约概率,并以历史违约概率的均值作为不同信用等级下借款人对应的违约概率,或者根据回收率历史数据进行加权平均算出某一类或组合资产的违约损失率历史平均值。
2.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计量方法。如美国KMV公司创立的预期违约率模型,也称KMV模型。它通过计算违约距离来确定目标公司的违约概率。KMV模型的出发点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当公司的市场价值低于一定水平熚ピ嫉慵壑担犚韵率保公司就会对它的债务违约。其具体方法是依据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及波动性等计算出一定期限后公司的预期价值,依据公司负债状况计算出违约点价值,根据两者之差及公司价值的历史波动性得出违约距离。这是一种向前看的动态模型,主要适用于对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测定。
3.基于保险精算的测定方法。是把保险精算的工具用于估计预期违约概率。如死亡率模型,其采用的思想与保险精算师确定寿险费率的思路基本一致,因此得名“死亡率”模型。该模型主要以贷款或债券的组合及其历史违约纪录为基础,开发出死亡率表,用该表对信贷资产一年的或边际的死亡率(MMR)进行预测,以及对信用资产多年的或累计的死亡率(CRM)进行预测。
4.基于风险中性市场原理的预测方法。风险中性市场是指在进行资产交易的市场上,所有投资者都愿意接受从任何风险资产中得到与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相同的预期收益,所有的资产价格都可以按照用无风险利率对资产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折现来计算。[1]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比较而言,历史数据平均值法是目前银行业应用最广泛最传统的方法,任何具有一定数据积累的评级机构都可以建立自己的违约数据库。后三种方法则更侧重于对未来的预测,在某种程度上对企业状况的变化更为敏感,但它的适应范围更严格。
(二)西方商业银行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1.数据来源。内部评级数据来源主要分三类,一是反映客户自身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二是客户基本面、银行账户纪录在内的非财务信息,主要是客户基本面信息、合同信息、账务信息、担保信息、清偿信息以及突发事件等,以此判断违约概率和长期发展趋势;三是与客户内部评级相关的宏观信息,主要包括国家风险、行业风险、区域风险和交叉风险等方面宏观风险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