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替代的效应分析
2017-09-21 06:15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替代的效应分析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内容摘要:自2005年7月
内容摘要: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文章着重从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这一角度,对目前汇率制度进行评析,进而得出结论:目前汇率制度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是一个非常十分理性的选择。 关键词:货币替代 汇率效应 可自由兑换
人民币汇率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对这一汇率制度的评析,当前国内众多学者都是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通过建立模型和计量分析方法来研究人民币的均衡汇率,进而提出人民币应该升值的观点,或者仅仅是对其正负影响进行泛泛的分析。实际上,不存在所谓的均衡汇率,均衡汇率分析法没有任何意义、正负影响仅仅分析的是其表面现象。
本文从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这一全新视角入手,来对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评析。
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
货币替代是开放经济下的一种货币性扰动,它对一国的经济金融形势产生严重影响,如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政府的财政税基遭到削弱、国际收支失衡、减缓甚至阻碍该国货币的自由兑换进程等,更为重要的是它会造成一国汇率水平的剧烈波动。
静态的角度
一般说来,货币替代现象表现为本国居民大量地用本币来兑换外币。货币替代程度越高,人们对外币的需求也就越高。在外币供给没有大幅变动的情况下,外汇市场的供需不平衡状况就决定了本币汇率会大幅贬值,而外币汇率大幅升值。美国的Don Roper和Lance Girton认为,在货币替代条件下,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本外币之间以及本外币和非货币资产之间的真实收益率之差。并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及费雪方程式,得出公式: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其中:e表示汇率;e’表示对汇率的预期;α表示本外币与非货币资产之间的替代弹性;β表示本外币之间的替代弹性;
上式表明,货币替代程度对汇率水平有重要影响,货币替代系数β越大,预期汇率的变动对当期名义汇率e的影响也就越大,即货币替代会超成汇率的不稳定性。极端地,当
即如果货币替代趋向无穷大(完全替代),则汇率也趋向无穷大,本币一钱不值。其本质含义是指某些国家已放弃了本国货币的使用,而用外国硬通货完全取代本币,拉美国家的美元化现象即是如此。
动态的角度
上述货币替代对本国汇率的影响分析只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了考察,而未涉及动态的汇率决定,特别是未涉及一国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时,汇率的波动幅度问题。由于货币存量的大小会影响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所以一国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造成本外币之间相对价值发生变化,在货币替代的前提下,国内居民必然会用币值稳定的货币来替代币值下降的货币,因而大规模的兑换必然会导致汇率的波动,甚至超过货币供给的增长幅度。在这一方面,瑞士的Manfred Gartner提出了汇率的“放大效应”,即一国持续性的通货膨胀政策会导致本币汇率的贬值幅度超过本币供给量的增长幅度。并根据汇率是可以预期的、购买力平价成立及非抛补的利率平价成立等前提条件,得出公式:
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年公布了一篮子货币的组成原则,其中: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是主要的篮子货币,另外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等与我国贸易量比较大的国家的货币,也在人民币汇率参考的一篮子货币范围之内。对于现阶段我国的汇率状况来说,应该是一个十分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