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管法》中偷税法律责任条款修改的几个(3)
2017-10-06 01:11
导读:三、违法与违规:应予明确的要件 偷税是违法的,但其违反的是什么法?应当在立法上明确界定偷税的违法性,把偷税限定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
三、违法与违规:应予明确的要件
偷税是违法的,但其违反的是什么法?应当在立法上明确界定偷税的违法性,把偷税限定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刑法》修正案(七)中没有将此明确写入法条,有些遗憾。《征管法》修订过程中,应当在法条中明确这一要求。
1 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是偷税违法性的应有之义。在偷税的表述中明确界定偷税违法性的做法,其实早已有之。1982年2月的《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施行细则》表述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198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经济检察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表述为“有意违反税收法规”;《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第41条表述为“违反税收法规”;1992年两高的《关于办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表述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此后,相关立法中没有再在偷税的表述上给予类似的限定语。但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是偷税违法性的应有之义。从《宪法》和《立法法》上看,税收涉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税收基本制度属于法律保留事项,得由法律和国务院获得的授权立法规定之,不能以其他法的形式来创设。现行《征管法》第4条把纳税人定义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把扣缴义务人定义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征管法》第3条还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据此理解,纳税义务的创设、改变和取消,只能源自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或由国务院获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偷税,应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 2 明确偷税违法性要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明确偷税的违法性要件,有利于纠正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税收执法实际工作中的常见错误,促进税务机关依法办事。把一般的违规行为,作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追究偷税责任的情况很普遍。这种错误甚至经常出现在各级税务机关制定的税收规范性文件中。各级税收机关发布了大量的税收规范性文件,其中一些文件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创设了法律、行政法规之外的义务,或剥夺、限制了其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应有的权利。对于违反这些税收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不能以偷税论处,但在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过程中,特别是一些省、市级税务机关制定的税收规范性文件中,常常规定这样的行为以偷税论处。如对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票人,有的文件规定对涉及的税款要补税,并以偷税论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票人,确实严重违法,应予严厉制裁,但其违法性并不表现在税收实体义务上的违法,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这样的人没有相应的增值税纳税义务,不能强制补缴税款,更不能进一步认定其偷税。再如有的税务机关规定废旧物资不能跨省收购,对于跨省收购的,应补缴税款并以偷税论处,把一种一般性的违规行为,上升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偷税行为。诸如此类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确实为数不少。文件尚且把违规行为混同于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行为,何况在税收执法个案中,一般违规行为被定为偷税更普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虽然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要件,是偷税违法性的应有之义,但由于现行立法中并没有把这一点明确地在偷税相关立法条文中表述清楚,很多税务机关和一些领导干部对此缺乏重视,未能严格区分,因而出现把违规行为当作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行为看待的现象。如能在偷税的立法表述中明确偷税系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则有利于提高税务机关制定税收规范性文件的水平,有利于纳税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通过纳税人、扣缴义务的维权行为,监督、纠正税务机关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