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2)
2017-10-07 03:59
导读:二、可行的策略 当社会进进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时代以后,世界将发生巨大变化,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最具价值和最重要的资源不再是物资资源,而是
二、可行的策略
当社会进进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时代以后,世界将发生巨大变化,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最具价值和最重要的资源不再是物资资源,而是信息和技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会计的性质也进进了一个变革时代。由于现行的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因此对财务报告的改进势在必行。
1全面业绩报告。编制财务报告的首要重点是通过收益及其组成的计量提供关于经营业绩的信息。收益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一张收益表后存在着相当多的利益关系。
传统的收益主要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指本期已实现的收进与其相关本钱、用度的差额,又称损益。可回纳为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基于过往已发生的交易,是一种交易的结果。这样假如企业的资源或状况已发生变化,假如没有相应的交易发生,往往无法加以确认。二是建立在会计分期的假设上。三是根据收进实现的原则确认收进,任何收进都必须是已实现的。四是按本钱原则来计量用度。五是收益是收进和用度正确配比的结果。
而近年来,一些学家开始对收益方面进行,蕴涵一定的,即经济学收益,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经济学家费雪和希克斯所持的观点。费雪以为,经济学收益具有三方面涵义:得到心理满足的“精神”收益,获得服务的“真实”收益,收到现金的“货币”收益。希克斯提出的收益则是:一个人在期末与期初同等富裕的情况下,所可能消费的最高数额,而非可能支出的最高数额。从以上两种观点可以看出,经济学收益也夸大资本保全。引进企业一样,资本得到保全后,才能收益,即在期末时点上比期初点上财富的增加。但上述两种观点有一定区别:前者以为收益就是消费,后者以为收益是消费加资本增值。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比较,总得来说有两点不同,其一,资本维护的概念不同,会计收益考虑货币量,夸大名义资本保全;而经济学收益则夸大实物资本保全。其二,资产计价不同,会计收益资产计价遵照历史本钱原则,而经济学收益则更侧重于现在价值。
事实上,现代会计理论的收益概念也的确在朝着全面经济收益的方向,会计界逐渐注重经济收益的概念,试图形成一种新的会计收益的概念。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
以特定期间的增减来定义收益。但也存在:资产能否作为企业的全部财富,资产的确认和计价题目如何解决。
已实现和未实现的重构收益决定模式。侧重表达已实现和未实现收益,提供有用信息,更注重决策有用目标。
可能的暂行是:一方面在期末运用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等计量属性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加以调整,以反映市场变化的;同时在表外尽可能表露企业各项资产、负债等项目上所存在的风险和报酬因素,以使终极反映的会计收益贴近企业在过往期间“财富的净增长”。
2.充分揭示。由于像衍生工具、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项目要么因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的标准,要么因其不具有实物形态或非货币性,而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不加重视。事实上,一方面是行业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开释使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团体迫切要求企业恰当揭示有关信息,以求早作防范。另一方面,要在报表体系中对上述事项加以确认与计量。目前,在确认和计量存在争议且无法正常规范信息的计量基础及确认原则时,表露是朝向终极确认的一个令人满足的临时步骤。
3.实时呈报财务报告。传统的财务报告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上的,财务报告通常是定期提供,特别是年度财务报告成为会计的传统,以适应人们对年度财富分配的需要并降低信息表露本钱。但随着财务信息决策用途的增强,年度信息的表露远远不能满足投资决策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由于受到会计信息约束条件———本钱效益原则的支配,会计信息的数目和质量除应适合客户的需要外,还应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用度与会计信息效用价值的比例关系。基于此,传统的财务报告更多地选择了定期报告,尤其是年度报告。而现代信息的高速发展,导致信息产生本钱大幅度下降,同时计算机的随时寄存功能,也使财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如今,人们已设想了一种联机实时财务报告系统,使财务信息在满足使用者信息的需要上,真正可以实现“多、快、好、省”,从而被称为“同步财务报告系统”或“全天候财务报告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与的普及,这种应用即会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