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国家股减持的困惑与思考(6)
2017-10-10 06:40
导读:七、如何看待国家股减持(第五条)被叫停 第五条减持方式只考虑了财政部筹措社保基金的单一目标,没有将国有股减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全面考虑其多
七、如何看待国家股减持(第五条)被叫停 第五条减持方式只考虑了财政部筹措社保基金的单一目标,没有将国有股减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全面考虑其多重目标和影响;既没有对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进入流通全盘考虑,事实上使不流通股份越减越多;也没考虑通过减持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这个办法客观上反而起到了政策压市的作用,这从4个月来,股市作出的与宏观经济良好势头相背离的走势,可以充分看出。 因此,证监会果断停止执行这一减持办法,表明政府尊重市场,尊重投资人的意愿,是实现股市理性回归的重大举措。一项政策出台4个月,就根据市场反映果断叫停,是我国证券监管史上的进步,从市场的积极反应可看出人们对这一举措的拥护。 但也有人认为,"叫停是政府干预市场,政府将失去信誉,一旦人们认识到,政府会在压力下屈服,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他们今后就不会认真看待政府的政策".(见2001年10月20日《证券市场周刊》)对此必须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走一条前人没走过的道路,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其中最引人注目之处,在旧的行政审批向核准制过渡,政策导向正在向市场取向过渡的时期,既要坚持市场规范又要保证市场稳定在一定水平之上,因此,这一时期监管政策出现一些反复是正常的,改革就是探索,当然允许试错,重要的是及时调整和在决策上建立纠错机制,这是无可厚非的。 由于我们的政府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才使人们对中国资本市场坚定了信心,看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光明和希望。
八、自下而上,广泛征集,慎重推出新方案 停止第五条《国家股减持办法》的措施得到了投资人的积极反应,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但人们的疑虑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市场仍在持续下跌的通道中徘徊,如不尽快推出新的减持方案,而宣传手段又跟不上的话,政策的不明朗会导致市场谣言和对中国资本市场的非议越来越多,这是不利于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 新的减持方案应在市场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通盘考虑各方利益,最终实现"第一,财政部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基础上筹到社保基金;第二,证监会实现规范资本市场结构和上市公司股本结构;第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得到改善,质量得到提高;第四,投资人认同,利益得到维护"的四赢目标。实现这一目的,新的减持办法只有从1100多家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份的流通上入手,寻找出路。 新方案的产生:一是应借鉴以往方案的经验教训,不再搞政府部门闭门造车,应自下而上、广泛征集、充分酝酿、反复比较,最后由有关部门择优;二是坚持信息公开透明的原则,统一认识,建立市场信心,重在政府、监管部门与投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给市场吃颗"定心丸"可能比匆忙推出不成熟的新方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