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若干理论问题(4)
2017-10-12 06:47
导读:5、国家左右摇摆的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推行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制度变迁效果 根据前述Davis和North(1979)关于制度变迁的诱致性因素在于主体期望获
5、国家左右摇摆的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推行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制度变迁效果 根据前述Davis和North(1979)关于制度变迁的诱致性因素在于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的观点,我们认为在我国,国家是在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变迁中推动独立董事制度的重要参与人,国家有动力参与这个过程是因为它也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潜在收益,一个可能的收益是增加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和提高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但是如我们前面所述,国家也是国有股和法人股(指国有控股)的持有人,在一定程度上国家通过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也是能够得到相当大的利益的。在推行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上,国家有时存在摇摆不定的态度。我们认为,国家其实是一个由不同的利益集团构成的集合体,国家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各个利益集团反复博弈的结果。由于这个博弈过程是连续的,不同利益集团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占优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博弈的结果也就经常发生变化了。尽管我们说,独立董事制度已随着《指导意见》的颁布而正式确立了,但是这个制度变迁是否有效仍有赖于该制度变迁中的各制度安排能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一个好的均衡,这又转而依赖于各制度安排中的参与人之间的博弈能否达到一个好的均衡。事实上,独立董事制度的推行是一个不容易使得各制度安排很快达到一个均衡的过程。在制度安排走向均衡的过程中,对制度安排的调整是必要的,国家在调整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充当制度的供给者角色。但是国家摇摆不定的态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并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变迁的效率和效果,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 [1] Fama,E.,1980.Agency Problems and the 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eonomy,88,288-307. [2] Fama,E.,Jensen,M.,1983.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26,301-325 [3] Fosberg R.H.,1989.Outside directors and managerial monitoring.ABER.Vol. 20,No.2,Summer,24-32. [4]曹立。委托代理关系与独立董事制度设计[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9)。 [5]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财产权力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6]娄芳,原红旗。独立董事制度:西方的研究和实践中的问题[J].改革,2002,(2)。 [7]鲁桐。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世界经济,2002,(6)。 [8]孙尚清。新制度经济学[M].经济出版社,1993.